1939年,新四军追击汉奸时,意外发现日军机场,望着机场里的四架日本飞机,廖政

看历史浮沉吖 2025-04-29 09:33:07

1939 年,新四军追击汉奸时,意外发现日军机场,望着机场里的四架日本飞机,廖政国大喜:“走,将它们全部炸掉!”   1937年,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全面爆发,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了全面抗战阶段。新四军作为抗日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与日军正面作战及后方游击战的双重任务。

新四军的前身,最初由叶挺将军领导的“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组成,逐步成为以陈毅、叶挺、粟裕等为核心的抗日主力。1939年,新四军已经在华东战区拥有较为坚实的根据地,并与各地的游击队共同作战,打击日本侵略者。   廖政国,时任新四军江南特委军区二路司令,是这场行动的主角之一。廖政国出生在江西省,早年便投身革命,加入中国工农红军,经历了长征和抗日战争的磨砺。

在抗战期间,廖政国以果敢、机智的指挥风格闻名,屡次在战斗中打出漂亮的胜仗。他的军事才能和果敢性格,使得他成为新四军中深受士兵爱戴的指挥官。   1939年,廖政国所领导的部队在上海附近的青浦地区活动,展开了多次针对日伪军的打击行动。而这一系列出奇不意的战斗,也正是他个人指挥才能和机动战术的体现。   1939年7月的一天,深夜的虹桥机场外,月光朦胧,夜风轻拂过周围疏落的树林和荒芜的田地。在这个偏僻而平静的夜晚,除了偶尔的虫鸣和远处的夜行鸟的叫声,周围似乎一切都沉浸在一片寂静之中。但这种平静即将被打破。   廖政国带领的新四军小分队,在追赶日伪军的过程中意外地来到了这个地方。他们刚刚经历了长时间的追击,士兵们身着简陋的军装,步履匆匆,深深的疲惫折射在每个人的脸上。但发现机场的那一刻,所有的疲惫似乎都被抛至脑后,战士们的眼中重新燃起了斗志的火焰。   虹桥机场的边缘被铁丝网围绕,只有零星几盏灯光在夜幕中显得格外孤立。铁丝网内部隐约可以看到几座简陋的建筑和四架停放在停机坪上的日本飞机。这些飞机在月光下的轮廓清晰可见,像是在等待着什么命运的降临。   廖政国迅速评估了局势,下达了行动命令。士兵们开始分组行动,一部分人小心翼翼地接近铁丝网,用带来的工具快速而静默地剪断了几处。他们像夜色中的幽灵一样悄无声息地穿过铁丝网,隐匿在周围的暗影中,接近那些孤零零的建筑。   几名战士负责制服机场的守卫,这些守卫在夜晚几乎没有警觉,被完全措手不及。士兵们迅速而有效地解除了守卫的武装,并将他们集中在一处,严厉警告他们不要有任何举动。整个过程中,没有一丝声响传出,保持了行动的隐蔽性。   另一组士兵则悄悄地摸到了停机坪,这里停放着的四架日本飞机在夜色中散发着冷冽的金属光泽。战士们迅速地在飞机周围布置了简易的爆破装置,这些由汽油桶和引线组成的原始爆炸装置足以让这些飞机化为灰烬。他们小心翼翼地将汽油倒在飞机的机身上,然后从远处拉动引线,确保自己能在安全距离内。   当最后一切准备就绪,廖政国下令点火。瞬间,夜空被猛烈的火光撕裂,几道明亮的火线迅速沿着引线爬行,引发了一系列的爆炸。飞机上的汽油在接触到火源的一瞬间,便如同被点燃的火药,激烈地燃烧起来。巨大的火球腾空而起,浓烟滚滚,将周围一切都映照得如同白昼。   此时,机场的警报声终于大作,日伪军的碉堡开始反应,搜索灯四下扫射,企图找到入侵者的踪迹。但新四军的战士们已经开始撤离,他们在火光和烟雾的掩护下,迅速退出了机场,消失在了夜色中。   尽管增援的日伪军迅速赶到,但除了满目疮痍、仍在燃烧的飞机残骸外,他们什么也没能找到。这场突如其来的袭击,不仅破坏了日军的重要战略资源,更是在上海附近地区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抗日战士就在附近,随时都可能发起致命一击。这一夜的行动,虽然出自偶然,却展现了新四军的勇气和决心,对日伪军构成了极大的心理震慑。   虹桥机场的摧毁,虽然只是一次偶然的战斗,但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战不仅给日军带来了实质性的打击,还在民间激发了极大的抗日热情。

上海的民众闻讯后,纷纷表示对新四军的支持和敬仰,认为这支力量足以与日军抗衡。而第二天,上海的各大报纸纷纷刊登了新四军夜袭虹桥机场的报道,极大鼓舞了民众的抗日信心。   对于廖政国来说,这场意外的胜利也为他赢得了更多的声誉。在抗战过程中,他屡次展现出高超的指挥才能和快速反应的能力,为新四军的抗日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战局的发展,廖政国和他的部队依然面临着无数艰险。在战后,他继续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奋斗,并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最终晋升为开国少将。   而新四军的抗战历程,也随着这场战斗的胜利而进一步走向高潮。虽然这一胜利并不意味着战争的彻底胜利,但它证明了即使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中国的抗日力量依然可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随着新四军在敌后活动的深入,更多的青年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中,形成了强大的游击队和抗日根据地。

0 阅读:0
看历史浮沉吖

看历史浮沉吖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