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无川不成军,那为何宋朝在四川还实施特殊化统治? 故事要从几个月前说起。当年二月,宋朝刚刚平定后蜀,便下诏令"伪属文武官并遣赴阙",将后蜀国主孟昶及其文武百官全部押送到汴梁(今河南开封)。为安抚后蜀君臣,宋朝还给予他们高官厚爵,孟昶被封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兼中书令、秦国公,其手下李昊也被任命为工部尚书。 然而,对于后蜀的军队,宋朝却采取了更为严厉的措施。与处理其他小朝廷时不同,宋朝没有让这些士兵自愿退役回乡,而是简单粗暴地下令"发蜀兵赴阙,并优给装钱",要求所有蜀兵前往京师服役。 这一命令引发了蜀兵的强烈不满。根据记载,当时后蜀投降时,军队仍有7万人之多。这些习惯了蜀地生活的军人们,面对被迫离开家乡的命令,终于在全师雄的带领下爆发了大规模叛乱,企图将宋兵赶出四川。 就在叛乱发生的同时,成都城内还软禁着2万多名没来得及押送北上的后蜀军人。王全斌担心这些人会响应叛乱,便果断下令将他们全部杀害。这场大屠杀,成为宋朝统治四川初期最为黑暗的一页。 随后,宋军迅速镇压了全师雄的叛乱。为了彻底控制住剩余的蜀兵,宋朝不仅将他们收编到禁军中,还特别下令"诏伪蜀将士妻子并发赴阙,官给舟乘",将军人家属一同迁往汴京,以此防止他们逃回四川。 为何宋朝对四川如此忌惮?这要从四川的特殊地理条件说起。四川是一个四周被高山环绕的内陆盆地,北有秦岭,西有横断山脉,南有大凉山。它对外的主要通道只有东面的长江水路,以夔州为关口;北面的陆路则必须经过剑阁。这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让四川天然成为割据政权的温床。 更为关键的是,四川拥有极为雄厚的经济底蕴。早在秦汉时期,这里就已经是开发较早的富庶之地。汉高祖刘邦、三国时期的刘备,都曾利用四川的物力人力与中原抗衡。而到宋朝时期,四川的财政地位更是举足轻重,据《净德集》记载:"夫蜀之四隅,绵亘数千里,土腴物衍,赀货以蕃,财利贡赋,率四海三之一。"意味着四川一地的财政收入,竟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后,文官政治逐渐兴起,但对于四川这块特殊土地,宋朝却采取了一系列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统治措施。这些政策背后,是宋朝对四川可能再次割据的深深忧虑。 公元1033年,北宋仁宗朝发布了一道影响深远的诏令:"东西两川人自今毋得任本路知州、同(通)判。"这是宋朝明文规定禁止四川本地人担任四川地方长官的开始。二十年后的1053年,又一道诏令出台:"臣僚毋得以子孙恩请弟侄任西川职田处官。"禁止大臣子弟赴四川为官。到了1070年,禁令进一步扩大:"宗室出官从政于外方,惟不许入蜀。"连皇室宗亲也不得前往四川任职。 为什么宋朝对四川官员的任命如此严格?时任宰相的文彦博道出了其中缘由:"(四川)所有知州、知府……须是历任内无私罪,升朝后有举主,年甲未高者,方得差任。"宋朝希望派往四川的官员必须清廉能干,没有过失,并且年富力强,能够有效治理这片土地。 然而,四川远离京师,大多数官员并不愿意前往。正如《宋史》所记:"中州之人,多不愿仕其地。"这种情况下,虽然政策美好,实际执行却差强人意。宋人张俞就曾批评道:"蜀自伪昶纳土而后……郡县之政姑息苟简……赋税不均,刑法不明,吏暴于上,民怨于下。"四川的吏治并不如宋朝所愿那般清明。 这种地理上的远隔是宋朝之前的王朝所没有面临的问题。唐朝时期,长安(今西安)距离四川并不算远,甚至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都能迅速逃往四川避难。但当宋朝迁都汴梁(今开封)后,四川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边远之地。北宋文人苏洵在《重远》中就特别强调:"国家分十七路,河朔、陕右、南广、川陕实为要区。"他认为,正是这些远离中央的地区更需要朝廷的重视。 尽管面临着地理和人才的双重困境,宋朝仍尝试通过各种优惠政策赢取四川民心。在统一四川之初,宋朝就下诏:"川陕诸州伪蜀政令有烦苛刻削害及民者,累诏禁止蠲除之。"免除了许多后蜀时期的苛捐杂税。更为特殊的是,宋朝还废除了四川地区的茶榷之法,允许当地百姓自由买卖茶叶,不必经过政府征税,这在北宋境内其他地方是不可想象的特权。
宋朝存在最大的意义就是他以自己的实际命运反向印证了汉唐的道路没有错缪。宋朝是中
【6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