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不打苍蝇,它们是我的救命恩人。”1952年,王扶之奉命坚守阵地,却被敌军炸在

看历史浮沉吖 2025-04-27 09:40:23

我从不打苍蝇,它们是我的救命恩人。”1952年,王扶之奉命坚守阵地,却被敌军炸在山洞里,正当他以为自己就要毙命于此之时,两只苍蝇的出现给了他希望。   王扶之出生于穷困的中国农村。和大部分底层人民的孩子一样,王扶之家中条件极为艰苦。然而即便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父亲还是咬着牙关要送王扶之上学。   王扶之天赋极高,短短几个月内就掌握了大量汉字,成了那个年间为数不多的文化人,这也为后来他的军旅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岁那年,王扶之就光荣参军了。那一年,红军征兵大部队刚刚来到王扶之所在的村庄。在一番宣传下,很多青年踊跃报名参军,其中也包括王扶之。   按道理来说,王扶之的年纪要想参军还远远达不到标准。但是王扶之从小个子就比其他同龄孩子要高,长期为父母分担家务也让他的体格非常壮实。   就这样,王扶之顺利“瞒天过海”,以12岁的年纪加入了红军,成为当时部队里最小的一个战士。   王扶之虽然年纪小,但是在刀剑无眼的战场上丝毫没有胆怯之心。战场上,当接到突围命令时,他会凭借自身灵活的优势,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敌方哨兵附近。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由于潜入敌方哨口需要时刻隐匿自己的行踪,这对侦查员使用的武器就有严格要求。王扶之可以说是天生的侦察兵,他胆大心细,几次成功潜入敌营后,光凭手上的匕首就可以手刃好几个敌人。   王扶之无愧军人这一神圣的职业。从12岁参军开始,他参加了大大小小的抗日行动高达几十次。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后来的抗美援朝战争。王扶之用生命和热血向人们诠释了老一辈革命家“国有战,召必回”的雄心壮志。   1951年,王扶之响应国家号召,率领着部队浩浩荡荡横跨鸭绿江,前往朝鲜支援朝鲜战争。这一次出征和往常的每一次出征相同中又有不同。   相同的是,由于物资匮乏,他们依旧只能领到零星的物资:几个冻土豆,一双新草鞋,一件旧棉衣……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依旧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不同的是,这一次他们是以志愿军的身份出战。若平安归来还好,要是不幸牺牲,可能就意味着他们一辈子都再难回到家乡。   王扶之和所有志愿军战士们一样,他们知道朝鲜战争的爆发对新生的新中国来说是巨大的挑战。要想国家山河无恙,他们就必须负重前行。   面对武装到牙齿的美军,我军几乎使用全部的力量来与之抗衡。   那一天,王扶之率领部队隐蔽在附近的山区。原本只要在此地隐蔽等待我军后援部队前往接应就可以顺利完成本次任务。   可偏偏在此时,美军的侦察机还是发现了我军的踪迹。美军派出王牌飞行员执行本次轰炸任务,目的自然不言而喻,那便是要将我军一网打尽。   而巧合的是,王扶之当时正任职这支隐蔽小队的师长。在发现敌机的踪迹后,王扶之沉着地指挥着现场的作战工作。   王扶之认为,敌机之所以选择大规模扫射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们其实并不能完全确认我军的隐蔽位置。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我军的伤亡,王扶之命令战士们当即卧倒,等候命令。   然而,敌机扫射的炮弹还是进入了王扶之一队人马的隐蔽之所。情急之下,王扶之突然站起来急速向开阔地跑去。   敌机很快注意到了正在奔逃的王扶之,于是集中火力攻击他。炮弹射击到地面的声音很快密集起来。在战友们的哭号中,王扶之应声倒地。   但是王扶之之前有命令:在敌机没有撤离之前不许擅自行动。于是战友们只好看着王扶之倒在血泊中。   敌机驶离后,战士们马不停蹄地跑出来,急切地想要找到王扶之的下落。然而,敌机轰炸过的地方早就被一层厚厚的黄土掩盖。   经历了好几个小时的搜寻后,除了残损的衣物碎片,战士们没有找到一点有关王扶之的下落。当时他身上还不幸负伤,这种情况下再经历厚土掩埋,只怕是凶多吉少了。   38个小时后仍然搜寻无果,此事很快传到了彭德怀的耳中。彭老总十分重视此事,更是亲临现场参与搜救工作。   细心的彭老总很快发现,在一处厚土上有两只苍蝇不断环绕飞行,因此他断定“王师长肯定没死!挖这里!”   在彭老总的指示下,战士们果然在厚土下发现了奄奄一息王扶之。将其送往医院后,他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

0 阅读:0
看历史浮沉吖

看历史浮沉吖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