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美国现在死咬中国不放,美国经济学家说出大实话,中国根本不是敌人,而是中国的成功模式让美国不能接受。 2025年4月,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亚当·珀森(Adam Posen)在《外交事务》杂志上写下一段话:“美国正在用‘零和游戏’的思维对抗中国,但真正受伤的却是自己。” 事实上,过去十年间,从特朗普的关税大战到拜登的科技封锁,美国对中国的打压从未停歇,但结果却让越来越多美国学者陷入反思——中国崛起的根本动力,或许并非“威胁”,而是一种美国无法复制的成功模式。 2018年,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时,曾自信满满地宣称“中国会先倒下”。七年后的今天,美国经济学家们却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 珀森在文章中尖锐指出,美国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远超想象:从半导体到药品原料,从家电到武器制造的关键矿产,“美国消费者离不开中国商品,但中国却未必需要美元”。 更讽刺的是,美国政客将贸易视为“你死我活”的战场,但中国通过精准反制,反而加速了国产替代。 例如,中国对存储芯片维持高关税,直接打击美光等美企,同时为长江存储腾出市场;修改芯片原产地规则后,台积电等企业不得不将成熟制程产能转向中国。 一位参与政策制定的中国官员私下调侃:“美国搬起石头,却砸了自己的产业链。” 2024年10月,彭博社发布了一份报告:美国对华技术封锁六年后,中国在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板、高铁等五大领域已实现全球领先,甚至在光刻机技术上突破65纳米工艺。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Sachs)在香港的论坛上直言:“美国没有一家公司能像华为那样生产5.5G设备,而中国的新能源技术正在征服新兴市场。” 萨克斯的发言让在场听众印象深刻,他提到,华为被制裁后一度陷入低谷,但依靠自主研发和国内供应链协作,其智能手机业务竟逆势反超苹果。 “美国以为切断光刻机就能扼住中国的咽喉,却逼出了更强大的对手。” 一位参与华为技术攻关的工程师回忆,团队曾连续三个月睡在实验室,最终用国产设备完成了28纳米芯片的量产。 美国对中国的忌惮,不仅限于经济和技术。2024年,萨克斯在采访中预言:“美元霸权最多再维持十年。” 他的理由是,美国频繁将美元“武器化”——冻结俄罗斯资产、制裁伊朗和委内瑞拉,导致越来越多国家转向人民币结算。金砖国家甚至开始讨论建立替代美元的支付体系。 2024年5月,美国会讨论对华关税时,经济学家玛丽·洛夫利(Mary Lovely)提出一个荒诞建议:“为什么不对苹果手表征税?” 她认为,美国关税政策“惩罚了低收入家庭,却放过了真正的科技产品”。这番话引发网友群嘲:“苹果的大股东会允许吗?” “美国需要改变的其实是自己。”2025年3月,经济学家理查德·沃尔夫(Richard Wolff)在接受采访时直言。 他举了一个例子:1980年,中国人均收入仅为美国的2.5%,但到2025年,这一比例已接近40%。“中国用40年走完了西方百年的路,而美国却还在用冷战思维应对。” 另一位学者萨克斯的转变更具戏剧性。2019年,他曾批评中国“产业政策不公平”,但到了2025年,他公开承认:“中国在可持续发展和技术创新上的成就,恰恰证明了多边合作的价值。” 这种态度的转变,甚至让他的同事调侃:“萨克斯是不是被中国‘收编’了?” 美国对华的矛盾心态,本质上是一场“甩锅游戏”。 2025年4月,美国财政部高官贝森特在一场演讲中10次提到中国,却将全球贸易失衡归咎于“中国过度依赖出口”。 然而,数据揭露了真相:美国消费占GDP的67%,而中国仅为38%。一名参与政策制定的中国官员讽刺:“美国自己‘吃撑了’,却怪别人做饭太香。” 更荒诞的是,美国政客为迎合选民,不惜推高通胀。特朗普时期的关税导致美国流失16.6万个岗位,而拜登维持关税后,普通家庭每年多支出1300美元。 美国前财长顾问拉特纳无奈道:“政客们需要的不是解决方案,而是一个‘替罪羊’。” “中国并不依赖美国市场。”萨克斯的这句话,或许揭示了问题的本质。 今天的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和RCEP深化与新兴市场的合作,而美国却在孤立主义中越陷越深。 回望这场较量,美国经济学家们早已看清:中国的成功不是靠“偷窃”或“胁迫”,而是一套结合战略规划与市场活力的发展模式。 正如珀森所言:“白宫以为自己在保护美国,实则是在自杀。” 或许,当美国停止将中国视为“敌人”,转而学习如何与一个多极世界共处时,这场博弈才能真正迎来转机。
为啥美国现在死咬中国不放,美国经济学家说出大实话,中国根本不是敌人,而是中国的成
山史里记
2025-04-26 18:33:15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