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2年,康熙临终前下了一道圣旨,点名让一个男人陪葬,四皇子胤禛对此颇为不解,面见父皇后,才明白父亲的高明。 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整个紫禁城笼罩在一片诡谲的氛围中。当时年迈的康熙帝身体状况每况愈下,而朝中的各方势力也在暗中角力,为即将到来的皇位更迭做准备。 自康熙五十一年废太子事件后,朝廷中的派系之争就愈演愈烈。大臣们不仅需要处理朝政,更要在诸位皇子之间小心周旋,一步不慎就可能万劫不复。 康熙帝在位期间培养了众多能臣干吏,其中包括满族、蒙古族和汉族官员。这些重臣中,年富力强的隆科多备受瞩目,他不仅是康熙的表弟,更是掌管京城治安的步军统领。 四阿哥胤禛在这场错综复杂的权力争夺中显得格外低调。表面上,他与其他皇子一样,专注于自己的封地事务和朝廷差事。 当时的朝廷中,太子之争已成为一个公开的秘密。康熙的十四个皇子中,有实力争夺皇位的就有八九人之多。 每位皇子都有自己的政治班底,其中包括朝中重臣、宗室大臣和地方官员。这些势力的较量,使得朝廷内部暗流涌动。 隆科多在康熙二十七年被授予一等侍卫,开启了他显赫的仕途生涯。短短数年间,他就从一名普通的侍卫晋升为銮仪使,同时兼任蒙古副都统。 他的这番际遇与其特殊的身份密不可分。作为孝懿仁皇后的胞弟,隆科多具有难得的双重身份:既是皇亲国戚,又是朝廷重臣。 到了康熙四十九年,隆科多被提拔为步军统领,成为了掌管整个北京城警备力量的重要人物。这一职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几乎可以说是手握京城安危。 在九子夺嫡的风波中,隆科多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他既要维持自己作为皇亲的体面,又要在诸位皇子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 到了康熙六十一年末,朝廷中的气氛越发紧张。康熙帝的身体状况引发了朝野上下的高度关注,而皇位继承的问题也成为了所有人心照不宣的话题。 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一道震惊朝野的圣旨传遍紫禁城的每个角落。这道圣旨明确指出,步军统领隆科多需要在康熙帝驾崩后随驾陪葬。 这道圣旨一出,立即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作为步军统领的隆科多不仅位居要职,更是皇室宗亲,如此处置无异于给满朝文武敲响了警钟。 对于隆科多来说,这道圣旨无疑是晴天霹雳。虽然他贵为皇亲国戚,但在绝对的皇权面前,任何人都只能俯首听命。 此时的四阿哥胤禛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隆科多作为他重要的政治支持者,一旦被迫陪葬,将严重影响他在皇位争夺中的局势。 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当胤禛向康熙帝请求收回成命时,康熙帝不仅没有动怒,反而表现出赞许的态度。这一反应令在场的人都感到不可思议。 更令人惊讶的是,康熙帝当即就下令收回了让隆科多陪葬的圣旨。在新的诏书中,特别提到这是因为四阿哥胤禛的求情。 这一举动在当时看来似乎难以理解,但实际上暗含深意。康熙帝不仅收回成命,还特意在诏书中点明是因胤禛求情,这显然不是简单的恩准。 在这之后,康熙帝召见了隆科多,对他进行了一番谆谆教诲。这次谈话的内容虽然没有留下详细记载,但从后来的发展来看意义重大。 康熙帝这一手看似莫名其妙的陪葬圣旨,实则暗藏玄机。这背后体现出的是一位老帝王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和对未来局势的缜密筹划。 康熙年少登基时曾亲身经历过权臣鳌拜专权之祸。鳌拜曾把持朝政,甚至一度凌驾于皇权之上,最终被康熙铲除。 正是这段经历,让康熙深知新君初政时期的凶险。在位六十一年的统治经验告诉他,权力交接的过程中,重臣的态度至关重要。 康熙对隆科多的这番布置,实际上是在为即将继位的新君扫清障碍。通过制造一场生死危机,再由胤禛出面解救,在隆科多心中种下了一颗感恩的种子。 这种手段看似无情,却是帝王之术的精妙运用。康熙深知,单纯的恩威并施无法确保臣子的忠诚,只有在生死攸关时的救命之恩才最令人难忘。 事实证明,康熙的这步棋确实高明。在雍正即位后,隆科多成为了新朝最为倚重的大臣之一。这位手握兵权的重臣,在政权交接的关键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雍正即位初期,朝廷上下都感受到了这位新君的雷厉风行。但在对待隆科多的问题上,雍正表现出了格外的优待。 隆科多不仅保留了原有的职务,还被委以重任,与大学士一同办理政务。这种重用方式,既显示出对他能力的认可,也体现了一种政治默契。 在日常政务中,雍正甚至以"舅舅"相称,显示出对隆科多的特殊信任。这种君臣关系,在当时的朝廷中实属罕见。 然而权力场上的风云变幻总是难以预料。到了雍正三年,隆科多因为恃宠而骄,開始逐渐失去皇帝的信任。 雍正五年,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隆科多因结党营私等多项罪名被革职查办,最终被圈禁。这一变故令朝野震惊。 1728年,隆科多在幽禁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公元前52年,太子刘奭去拜见皇后。皇后突然叫了五个宫女出来,让刘奭挑一个侍寝。刘
【2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