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7月,邓稼先在临终前提出想要再去看一眼天安门,可当他乘坐的轿车驰过天安

浅笑对风吟 2025-04-25 19:11:06

1986年7月,邓稼先在临终前提出想要再去看一眼天安门,可当他乘坐的轿车驰过天安门时,他却突然向一旁的妻子问道:“30年后,国家还会有人记得我吗?”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怀宁县,家里是个典型的书香门第。他爸邓以蛰是位大学教授,教美学和艺术史,从小就给邓稼先灌输了不少知识。邓稼先打小就聪明,喜欢读书,不仅古文诗词背得溜,连数学和英语也学得贼好。1937年抗战爆发,他跟着家人跑到昆明,在西南联大读物理。那会儿学校条件差,可老师都是顶尖的,他跟着吴大猷、王竹溪这些大师,学得扎实得很。 1945年,他从西南联大毕业,去北大当了助教。1948年,他考上美国普渡大学,读物理学博士。22个月就拿下学位,论文研究的是核物理方向,挺硬核的。1950年,新中国刚成立,他没犹豫,直接放弃美国的好日子,坐船回国。那时候他才26岁,满脑子想着报效国家。 回国后,邓稼先先在中国科学院干了几年,搞基础研究。1958年,国家决定搞原子弹,他被调到核武器研究院,当上理论部主任。从这儿开始,他的人生就跟中国核武器绑在一起了。那会儿条件苦得要命,苏联专家撤走后,技术资料几乎没有,全得靠自己摸索。他带着一帮年轻人,天天泡在实验室,算公式、搞实验,连个计算器都没有,全靠手算。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炸响罗布泊,全国都沸腾了。这背后,邓稼先功劳最大。他负责理论设计,解决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这些硬骨头问题。1967年,氢弹也搞成了,比原子弹还复杂,他又带着团队啃下来了。32次核试验,他去了15次,好多次亲自上阵指挥。1979年有一次氢弹空投没炸,他不顾辐射危险,跑进试验场检查,结果身体被辐射伤得不轻。 他的工作保密得很,连家人都不清楚他在干啥。28年里,他没名字,只有代号,连回家的次数都屈指可数。可就是靠着这帮默默无闻的人,中国才有了自己的核保护伞。 邓稼先这人,真没啥架子。衣服就那几件灰中山装,吃饭也就是馒头咸菜,简单到不行。他工资不高,还老是接济同事,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跟妻子许鹿希结婚后,俩人经常分隔两地,只能靠写信联系。他信里老叮嘱妻子照顾好自己和孩子,可自己呢,为了工作啥都能豁出去。 有同事回忆,他晚上常熬夜算数据,办公室的灯总是亮到最后。身体不好时,他也不吭声,硬扛着干。1979年那次辐射事故后,他身体每况愈下,可还是没停下来。癌症晚期查出来时,他已经瘦得不成样子了,但脑子里想的还是国家的事。 1986年7月,邓稼先病得快不行了,癌症把他折磨得够呛。他跟妻子说,想再去天安门看看。那是他年轻时常路过的地方,也是他为国奋斗的象征。车子开到广场附近,他盯着人民英雄纪念碑看了好久,突然问了那句“30年后,国家还会有人记得我吗?”。 为啥他会问这个?可能他心里有点不确定吧。他干的事那么大,可自己默默无闻惯了,生怕时间一长,大家就忘了这些幕后的人。他不是想要啥荣誉,而是希望自己拼死拼活换来的东西,能让国家一直强下去。或许,他也在想,后人会不会明白那一代人的苦和付出。 邓稼先走了没多久,国家就慢慢公开了他的事迹。1999年,他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那是国家给他的最高肯定。课本里写了他的故事,小孩都能讲出他隐姓埋名28年的经历。安徽老家建了邓稼先纪念馆,里头放着他用过的计算尺和笔记,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2014年是他90周年诞辰,全国搞了好多纪念活动。清华大学设了“邓稼先奖学金”,鼓励学生学科学。纪录片里讲他的故事,罗布泊的风沙都成了背景。到2016年,也就是他问那句话的30年后,天安门广场还是那么热闹,纪念碑旁刻了他的名字。每年清明,都有人去看他,许鹿希也老去那儿站着,跟他“说说话”。 他的贡献没白费。中国有了核武器,才敢在世界上硬气说话。他的名字不光是荣誉,更是个符号,提醒大家和平来得多不容易。

0 阅读:0
浅笑对风吟

浅笑对风吟

关注我,一起看一看人间万千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