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于敏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康之家,父母都是县城的小公务员,就是在这样一个平常的家庭,孕育出了一个不平凡的科学巨匠,从小,于敏就表现出对学习的狂热,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博览群书,灵慧过人,老师和同学都惊叹他的聪明才智。 1945年,于敏考入了北京大学工学院,不过,彼时的他似乎对学习机械工程并不感冒,反而是物理学深深地吸引着他,于敏仔细思索,觉得只有学好物理,才能真正地报效祖国,赶超世界。 于是,他毅然决然转入了物理系,这一转换看似平常,背后却体现了于敏满腔的爱国热忱,为了祖国,为了不再受外敌欺凌,他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 然而,追求理想的道路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恋爱结婚后,于敏面临家庭和事业的两难境地,妻子孩子需要他,可氢弹研究同样离不开他,于敏深知,自己肩负着建设新中国的重大使命,不能有丝毫动摇,最终,他还是狠心选择了留在研究所,从此,开启了隐姓埋名28年的科研生涯。 上世纪60年代初,中国要搞两弹一星,可苏联却突然撕毁协议,撤走了所有专家,于敏意识到,关键时刻到了!他马上找到领导,请缨参加氢弹研究。 就这样,他来到了大西北的戈壁滩,环境恶劣,生活条件差到家,吃不饱,穿不暖,住的是窑洞,最要命的是,没有先进的仪器设备,连最基本的实验资料都常常短缺。 但是,于敏和他的团队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白手起家,夜以继日地工作,计算机资源不够,他们就用算盘、计算尺来推演数据,就连美国公布的一组“至关重要”的数据,也被于敏用一个通宵推翻了,原来,美国佬是在放烟雾弹,故意误导别国。 就这样,大伙齐心协力,苦干加巧干,终于,仅用了两年多一点的时间,中国的氢弹就横空出世了!外国人惊诧莫名,大呼不可思议,殊不知,这一切都是于敏和他的战友们以小博大,用智慧和汗水换来的! 1967年6月,罗布泊上空,烈日炎炎,地面指挥所里,于敏和同事正屏息以待,他们期盼了这一刻太久太久。 随着一声令下,轰炸机腾空而起,投下了那枚改变历史的炸弹,刹那间,蘑菇云腾起,巨大的冲击波以光速席卷大地,成功了!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在场的每个人都亢奋若狂,他们抱在一起,热泪盈眶,多年的心血终于结出了硕果,多少个不眠之夜终于没有白费,这一刻,大家无比振奋,仿佛看到了新中国伟大复兴的曙光。 这样的跨越式发展,放眼世界都难能可贵,要知道,美国搞氢弹,足足用了6年多时间,苏联5年多,英法就更不用说了,可中国呢?仅用2年8个月!而这,都源于于敏和他的团队的无私奉献。 就这样,于敏隐姓埋名28年,为祖国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才智,1988年,当他的身份最终解密,在公众面前露真容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位戴着厚厚眼镜,普普通通的老人,竟然就是“国产土专家1号”,是中国氢弹之父! 但是,主持国家多个尖端武器研究的于敏,却从来都是那么谦逊低调,高精尖的国防科研成果,他却只字不提,就连“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样的荣誉,他也婉言谢绝,说自己只是尽了一名科技工作者的本分。 直到2019年,这位人民科学家溘然长逝,纵观他的一生,始终洋溢着一种情怀,那就是家国情怀,正是有了这种情怀,才铸就了他不凡的人生,也推动了共和国的科技事业跨越式发展。
1926年,于敏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康之家,父母都是县城的小公务员,就是在这样
麻麻赖赖
2025-04-22 14:49:07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