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江西泰和,一个13岁的小伙跟着红军走了,投奔在队伍里的舅舅,家里留下

熹然说历史 2025-01-11 23:19:36

1930年,江西泰和,一个13岁的小伙跟着红军走了,投奔在队伍里的舅舅,家里留下了一个刚结婚不到一年的15岁的媳妇。 易耀彩和张凤娥都出生在江西泰和的一个小山村里。易家是当地的大户人家,家境殷实。张凤娥的家境则要差一些,父母也早逝,由亲戚将年仅8岁的她卖给了易家做童养媳。 易耀彩比张凤娥小两岁,两个孩子从小一起玩耍长大。渐渐地,随着年龄的增长,懵懂的孩童情谊也慢慢变成了男女之情。1929年,在双方父母的做主下,15岁的张凤娥和13岁的易耀彩定下了娃娃亲。 然而好景不长,1930年,国民党反动派在江西发动了疯狂的"围剿",革命根据地的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易耀彩的舅舅早年就参加了红军,此时正在红军部队里当连长。易耀彩听说后,毅然决定投奔舅舅,跟随红军走上革命道路。 临行前,易耀彩把张凤娥叫到跟前,郑重地叮嘱道:"凤娥,我要走了。国难当头,我不能再当缩头乌龟。我答应你,等革命胜利了就回来接你。在家里你要好好照顾自己,还有爹娘。"张凤娥强忍着泪水,给易耀彩系上了红领巾,依依不舍地目送他远去。 易耀彩离开后,张凤娥一个人守着这个家。尽管她当时只有15岁,但已经要像个大人一样,给家里操持家务,伺候公婆,还要应付乡亲们的闲言碎语。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个丈夫远在前线,妻子独自在后方的艰难处境,张凤娥并非个例。虽然生活困苦,但她从未想过离开,因为她坚信,总有一天,易耀彩会回来接她。 易耀彩离开后,投身到轰轰烈烈的革命洪流中。他跟随红军南征北战,转战于大别山、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参加了反"围剿"、抗日战争等一系列重大战役。通过枪林弹雨的考验,易耀彩快速成长,先后担任排长、连长等职务,成为一名骁勇善战的红军指挥员。 然而,革命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易耀彩也在这场伟大远征中,留下了自己的身影。 与此同时,留在老家的张凤娥也没能幸免于战乱。因为易家是当地的共产党员,国民党反动派对他们恨之入骨。一次"扫荡"中,易耀彩的父母惨遭杀害。张凤娥侥幸逃过一劫,但也不得不躲进深山,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 尽管生死未卜,但张凤娥始终相信,只要革命尚未成功,易耀彩就不会牺牲。她默默守护着易家老宅,一守就是十几年。有乡亲劝她改嫁,她坚决不从。她说:"我和阿耀定下了一生一世的誓言。不到黄河心不死,誓与阿耀白头偕老。" 抗日战争爆发后,易耀彩随部队开赴华北前线。在一次战斗中,他与敌人近距离缠斗,身负重伤。幸好在战友的掩护下,他及时转移到了后方医院。在这里,他结识了正在医院当护士的范景阳。两个年轻人很快坠入爱河,决定携手共度一生。1941年,在组织的批准下,易耀彩与范景阳结为革命伴侣。 对于这段感情,张凤娥并不知情。那时候通讯不发达,前方战事吃紧,她和易耀彩已经断了联系。但她从来没想过,自己苦苦守候的丈夫,已经在千里之外开始了新生活。她依然在那棵大槐树下,一遍遍梳理着少女时的回忆,等待着与易耀彩重逢的那一天。 新中国成立后,易耀彩被授予少将军衔,调任海军青岛警备区司令员。1953年,他接到上级命令,要去苏联学习海军知识。临行前,组织上批准他回老家探亲。时隔20多年,易耀彩终于又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 当年那个娇小玲珑的张凤娥,如今已是个饱经沧桑的中年妇女。看到分别多年的丈夫突然出现,她喜极而泣,紧紧拥抱着易耀彩。易耀彩也被张凤娥的忠贞所感动。他向张凤娥介绍了自己的新婚妻子范景阳,张凤娥虽然有些伤感,但还是表示理解和祝福。 易耀彩想接张凤娥去北京一起生活,但张凤娥执意要留下。她说这里有易家的祖坟,有父母的牌位,她要守住这个家。易耀彩无奈,就给了张凤娥一些钱,安排村民好好照应她的生活起居,这才依依不舍地告别。 回到北京后,范景阳对张凤娥的事念念不忘。她对丈夫说,等苏联学习回来,一定要好好补偿张凤娥。范景阳虽是易耀彩名义上的妻子,但她一点都不嫉妒张凤娥,反而对张凤娥的坚贞感到敬佩。 从苏联学成归来后,易耀彩果然践行了诺言。他时常给张凤娥写信,寄去慰问品和补助。范景阳还亲自给张凤娥缝制了新棉袄棉裤。在夫妻俩的关怀下,张凤娥晚年的日子总算过得宽裕些。 1990年,久经沙场的老将军易耀彩溘然长逝,享年73岁。遵照生前遗愿,他的骨灰被安葬在泰和老家,与父母合葬。6年后,守寡43年的张凤娥也离开了人世。在张凤娥的葬礼上,范景阳拿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把张凤娥和易耀彩合葬。 人们都说范景阳太大度了,竟愿意让自己的丈夫和别的女人合葬。但范景阳说:"张凤娥守候易耀彩20年,作为原配妻子,她有权与自己的丈夫团聚。易耀彩对她有亏欠,作为后妻的我,帮易耀彩还这个情债是应该的。"

0 阅读:0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