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侄子、孙吴开国元勋诸葛瑾之子诸葛恪少年成名,深得吴大帝孙权的器重。但诸葛瑾却深为忧虑,认为儿子诸葛恪是败灭家门的祸患。诸葛瑾的朋友张承也认为诸葛恪将来必然会败坏诸葛家族。后来,诸葛恪果然惨遭灭门之祸,被诛灭三族。难道诸葛瑾和他的朋友张承能掐会算? 我们从几个例子就可以看得出诸葛恪为什么会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也可以看得出为什么诸葛瑾和他的朋友张承能够准确预言诸葛恪的结局。 公元251年,吴王孙权因为太子孙亮年幼,就决定找一个可以托付国事的重臣,吴国宗室、权臣孙峻把大将军诸葛恪推荐给吴王,认为诸葛恪能承担大事。可是吴王嫌弃诸葛恪过于刚愎自用,孙峻说,满朝大臣,论才干没人能比得上诸葛恪!吴王这才接受了孙峻的意见,召诸葛恪前来。 诸葛恪临出发前,上大将军吕岱忠言告诫他:眼下的吴国正是多难之时,希望你在做每件事之前先仔细思考十次。诸葛恪一听就来气了,当即怼道:孔子也只是说“三思而后行”,你却让我要想十次再做,意思是说我的才能太低劣了? 吕岱听了无言以对。 很显然,诸葛恪要去受吴王管理天下大事的托付,让他以大臣的身份行使君主的权力,这其实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能够胜任的人其实是少之又少的。吕岱作为国家元老,经过深思熟虑后以“十思”忠言告诫诸葛恪,却遭到诸葛恪冷嘲热讽的拒绝。其实,这件事情已经隐约可以预见到诸葛恪将来的结局了。 诸葛恪到了建业后,在卧室拜见吴王,在床下接受了诏命,以大将军的身份兼任太子太傅,中书令孙弘兼少傅,诏命规定各种事务都要听命于诸葛恪。 公元252年夏,吴王孙权去世。少傅孙弘向来与诸葛恪不和,担心自己会遭到诸葛恪毒手,就决定先下手为强,封锁吴王孙权去世的消息,然后假造诏令准备下手杀掉诸葛恪。得知消息的孙峻把此事报告给了诸葛恪,诸葛恪以请孙弘前来议事为由把孙弘杀了,接着安排太子孙亮即位,诸葛恪随即被任命为太傅。 11月至12月,魏国多路大军攻打吴国,诸葛恪亲率4万大军抵御,在老将丁奉等人鼎力相助之下大破魏军,凯旋而归。 诸葛恪明明打了胜仗,魏国光禄大夫张缉却对大将军司马师说,诸葛恪虽然获胜了,但他离被诛杀也不远了。司马师听了大吃一惊,问他何出此言?张缉说,诸葛恪的声威震慑君主,功劳盖过全国,他想要不死,怎么可能呢? 公元253年,受封为阳都侯的诸葛恪兼任荆州、扬州牧,都督中外诸军事。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诸葛恪产生了轻敌之心,决定再度出兵攻打魏国,群臣劝阻,认为频繁出兵导致军队疲惫不堪,但诸葛恪不听。3月,诸葛恪亲率20万大军进犯魏国。 诸葛恪进犯淮南,一路上诛杀掠夺百姓,5月开始围困魏国新城,但遭遇魏国守城将士的拼死抵抗,久攻不下。而吴国士兵本就疲惫不堪,又因天气炎热、饮用了不干净的水,导致大量士兵腹泻、浮肿,死伤之人遍地都是。各兵营每天都报告生病的人很多,诸葛恪认为他们谎报,要杀掉他们,此后再也没人敢说实话了。 诸葛恪没有破城之法,又为久攻不下而感到羞耻,于是变得越来越狂躁。部下将领中有与他发生争执的,就被他夺了兵权赶回建业;有多次献计都没得到采纳的,一气之下干脆投降魏国。苦熬到7月,诸葛恪只好退兵。一路上兵士苦不堪言,死伤无数,诸葛恪却跟个没事的人似的,一路上游山玩水,哪怕召他回去的诏书接连不断,他依旧慢悠悠地回到吴国。此后,诸葛恪在群臣和百姓中威望尽失,越来越多的人对他恨之入骨。可以说,到了这里,他的死于非命其实已经埋下伏笔了,只差一点导火索而已。 诸葛恪回朝后,各机构选任的官吏他一概不用,全部要由他重新选拔。诸葛恪为人处事越来越严苛,被治罪和受责备的人越来越多,官吏们无不心惊胆战又唉声叹气的。诸葛恪又把宫里的侍卫全部换成他的亲近之人,同时,他又下令要军队加紧备战,他准备继续出兵攻打魏国的青州和徐州。 眼见诸葛恪越来越不得人心,孙峻于是加紧在吴王面前诬陷诸葛恪,说他准备发动政变。也就在这年冬天的十月,孙峻与吴王密谋准备在筵席上杀死诸葛恪。当天,诸葛恪把车停在了宫门,孙峻已经在帷帐之中预先埋下伏兵,他试探出诸葛恪真的会来面见吴王。 诸葛恪的亲信其实已经察觉到了气氛异常,都劝诸葛恪回府,但诸葛恪认为这些小人能奈何得了他吗?最多只不过是在酒食中下毒来害他而已。于是,诸葛恪还是进入宫内,他决定不喝筵席上的酒。 孙峻故意劝诸葛恪派人去把他常喝的药酒带来,这样就让诸葛恪慢慢放松了一些警惕。诸葛恪喝了几杯自己人拿来的药酒,这时吴王回了内室,孙峻也起来要去上厕所,他在厕所脱下长衣、换上短装,一出来就大声呼喊:主上有诏命立即拘捕诸葛恪! 诸葛恪顿时慌了神,刚站起来还没把剑拔出来就已经被孙峻的刀砍中了,当场一命呜呼。诸葛恪的两个儿子听闻父亲被杀的消息,还没来得及逃跑就被孙峻派的人给杀掉了,诸葛恪的尸首被孙峻命人用芦席裹起来扔到了乱石岗上。诸葛恪的弟弟和他的三个儿子以及诸葛恪的外甥等人全被诛灭三族。
诸葛亮的侄子、孙吴开国元勋诸葛瑾之子诸葛恪少年成名,深得吴大帝孙权的器重。但诸葛
易文爱历史
2024-12-23 22:23:20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