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毫不客气地表示:“关键技术都在我们手中,若我们决定切断中国芯片供应,他们将束手无策,”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一语道破现状:“许多中国高科技人才宁可在美国平庸度日,也不愿回国施展才华,为祖国发展做贡献!
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之路,可谓荆棘丛生,长期以来,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犹如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都有落下的危险。
台积电作为全球芯片代工的龙头企业,其创始人张忠谋的言论更是直白地揭示了这一残酷现实:中国芯片产业的命脉,在很大程度上被他人所掌控。
即便如此,中国也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上世纪末,中国在计算机领域取得了一定突破,超级计算机的研发更是走在了世界前列,但在民用芯片,尤其是微小型芯片领域,中国却步履维艰。
由于起步较晚,技术积累薄弱,相关产业链也不完善,中国芯片产业长期处于追赶状态,面对国际巨头的技术壁垒和市场垄断,中国企业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艰难地进行着自主研发的探索。
技术上的落后还可以通过时间和努力来弥补,可人才的流失更像是一场无声的“失血”,让本就脆弱的中国芯片产业雪上加霜。
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曾指出,许多优秀的科研人才选择留在国外,即使过着相对平庸的生活,也不愿回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种现象背后,是国内外科研环境、薪资待遇、发展机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交织。
不可否认,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国内的科研环境与国外相比确实存在一定差距,这也导致了部分人才的流失,这些人才的离开,不仅带走了宝贵的知识和经验,也让中国芯片产业的自主创新之路更加坎坷。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也做出了改变,国家层面,不断加大对芯片产业的扶持力度,设立专项基金,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
根据公开资料,近年来,中国每年的科研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在芯片领域的投入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系列人才引进计划相继推出,为归国人才提供优厚的待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西湖大学等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建立,也为吸引和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提供了新的平台。
企业层面,华为等一批具有前瞻性的科技企业,很早就意识到了自主研发的重要性,不惜重金投入芯片研发,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尽管在2019年前后,遭遇了美国的多轮制裁,华为在高端芯片的获取上受到了极大限制,但其自主研发的海思麒麟系列芯片依然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
这些举措,正是为了让那些身在海外的游子感受到祖国的召唤,希望他们能够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带回这片热土,为实现中国芯片产业的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中国的芯片产业,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需要更多的人才加入到这场攻坚战中来,只有凝聚起更多智慧和力量,才能最终打破技术壁垒,实现真正的自主可控,让中国芯闪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