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自明初至明中期,这100余年间,城市工商业的状况比之宋时,可谓一落千丈,直到15世纪中叶以后,才逐渐恢复繁盛。
以苏州为例,长洲县人王锜亲眼目睹了苏州商业的盛衰变迁:“吴中素号繁华”,但在明初,由于市民被强制迁徙,苏州一片萧条,“邑里潇然,生计鲜薄”;正统、天顺间,王锜曾入城,听到大家都说,苏州“已稍复其旧,然犹未盛也”;成化年间,王锜每三四年都要去一趟苏州城,开始看到城内日新月异;到了弘治年间,苏州已“愈益繁盛”。怎么个繁盛法?王锜用华丽的笔触描述说:“舆马从盖,壶觞罍盒,交驰于通衢;水巷中,光彩耀目,游山之舫、载妓之舟,鱼贯于绿波朱阁之间,丝竹讴舞与市声相杂。凡上供锦绮、文具、花果、珍羞奇异之物,岁有所增,若刻丝累漆之属,自浙宋以来,其艺久废,今皆精妙,人性盖益巧而物产益多。”
如果说,苏州是明代城市的缩影,那么屯村的变迁,便是苏州的缩影。屯村为苏州所辖村庄,唐宋时,这里商贸繁荣,发展成为热闹的市镇,人称“屯市”。但在明初,由于差繁法密,屯市商业凋敝,又更名为“屯村”。从“市”到“村”,这是毫无疑问的倒退。等到嘉靖年间,屯村的工商业才得以恢复,又易名“屯市”。
离苏州大约200里的澉浦镇,两宋时期是一个港口城市,商业繁华,人烟极盛,专通番舶,不论商业人口规模,还是商税收入,都不亚于一般的县城,绍定年间所修《澉水志》描述说:“户口日繁,民与军而相安,商与贾而共悦,俱曰:澉川当由此而益盛矣!”南宋末澉浦镇的商业出现了衰落之象,原因是战乱,无可奈何,而入明之后,直至弘治末,这150年间,国家承平,澉浦镇却未能恢复宋时繁盛,反而退回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嘉靖年间所修《续澉水志》说:“人情事变与前代大异,盖自禁海筑城,官兵守御,利源既绝,往迹俱非,不见异物,亦无外慕,男惟力穑渔樵,女则辟纑井臼而已。”请注意,明代澉水镇的凋敝,可不是因为港口淤塞之类的自然环境变迁,而是“禁海筑城”“法密役繁”的制度环境改变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