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年9月,同治皇帝想修复圆明园,奕訢以为不可,原因很简单,没有钱。同治知道他要说什么,先用话把他的谏言堵回去:“你何必要扫太后的兴呢?太后想找个地方遛遛腿都没有。再说,朕住在园中和你们一起讨论政事时就有好心情,你们在园中办事也有好心情,这也对政务有好处啊!” 奕訢恭敬地说: “皇上所言极是,微臣每想及太皇和皇上的叮嘱便夙夜不安。只是现在内患多年,外扰日亟,库藏不多。圆明园乃是宪纯两庙所修,当时财力远远超过今日,且纯庙谕旨,后世子孙勿得踵事华饰。今建园简陋,无以备翠华之临幸,复旧则国帑不足。以微臣之见,不如缓复为好。” 同治穿着黑袍子躺在床上,对跪在地下的奕訢理也不理。 奕訢为了说服同治放弃复园的打算,又说起了列祖列宗的俭德遗事: “太祖在关外时,雪地里行军时怕雪打湿袍子,都是把袍子挽起来。世祖入关后,裁撤十万宫女和太监,只保留五百人服役。世宗一生不喜宴饮。宣宗连一枝好毛笔都舍不得用。实在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哪。” 同治潮讽地说: “你知道的还挺多的嘛。既然如此,你对朕还有什么意见?” 奕訢以为同治被他说感动了,进一步劝道: “皇上喜穿夜行衣,夜间出宫访问民间疾苦,此乃千古美事。只是社会情况复杂,万一有不逞之徒挺而走险,那不是很危险吗?” 同治冷笑着说: “你说的比唱的还好听。我穿夜行衣,载激也穿衣行衣。我穿衣行衣不过是到街上走走,载澂穿夜行衣干了许多坏事。你数叨起朕来一套一套的,为什么不去训训你的儿子呢?这里有奏折数道,都是告你儿子的,你拿去看吧。” 打发走了奕訢后,同治立即传旨在正殿召见军机大臣文祥。 在正殿召见,表示隆重。 同治待文祥行过礼,便把一道圣旨递给文祥,嘱咐说: “朕有旨,你且不要打开看,下去后和军机大臣一起阅读,速速办理回奏。” 文祥遵旨回到军机处,与诸军机打开圣旨一看,竟是皇上要他们杀掉恭亲王奕訢回奏。 这个玩笑开得太大了,文祥揣着圣旨去见慈禧太后。 慈禧拿过圣旨一看,立即烧掉,嘱咐文祥: “别理他。” 辛酉政变后,在朝枢要大臣已和慈禧太后结成一个强大的政治同盟,岂是一个小同治一句话就可以改变的。 没有杀成恭王,一定要杀安德海,这就是同治召见山东巡抚丁宝桢的原因。 丁宝桢是个极厉害的官员,听了同治杀安德海的密谕,慨然应命。 同治鼓励他说: “你放心地干吧,这也是皇母皇太后(慈安)的意思。世祖入关,即在朝门内立大铁牌,警告太监不得干预朝政,违者立斩。杀安德海,也正是遵祖命而正朝纲。” 安德海毕竟是小人得志,一出宫,便把慈禧的嘱咐忘了个一干二净,大肆招摇,地方趋奉。 丁宝桢已回到济南,闻报安德海沿路勒索招摇,将要到达德州,即传令东昌府知府陈知府拿办。 陈知府不敢拿办,也不敢说不办,率领差役在烈日下远远地跟着安德海,跟了三天不敢动手。 丁宝桢气得大骂一通,又命令山东总兵王起追拿。 王起一声令下,领了一大队骑兵一口气追到泰安,将正在耀武扬威的安德海及一行人拿下,押到济南。丁宝桢验明正身,立令正法,弃市三日。 慈禧太后自安德海出京后,总感到不对劲儿。 数日后,山东巡抚丁宝桢一道奏折飞来,内称国朝早有铁牌立于乾清门外,太监不许干预朝政,也不得私出宫门;今有太监安德海者,私出宫门,敲诈勒索,已被拿获正法云云。 慈禧看了奏折,气了个半死。这个丁宝桢胆子也太大了,竟敢将安德海正法! 天下谁不知道安德海是慈禧跟前的得力人物,诛除三凶,完成政变,安德海是出了大力的,打狗还得看主人嘛,这丁宝桢胆子也太大了一些。 慈禧太后细一打听,原来杀安德海是慈安太后和皇帝的谕旨,丁宝桢实际是奉命行事。 要依着慈禧的性子,非得要找茬把慈安和皇帝整一顿不可。 但是,仔细想想,还是忍了这口气罢。 近来她隐隐约约地听说,大行皇帝临终前,给了皇后一样东西,这件东西和自己有关,但具体是什么,大家都闹不清楚。 慈禧也有点儿心虚,凭着自己的地位和权力,慈安不能把她怎么样,但一抖落出来,万一是件对自己很不利的东西,那将会产生难以预料的负面影响。 当然,慈禧也可以把气撒到丁宝桢的头上,但是,由于攻灭太平天国和捻军,出身湘、淮军的汉人督抚差不多占了全国全部督抚的一半,这都是中兴名臣,都有自己的军队,朝廷不能随便惹他们。 再说,他们是按祖宗家法办事。世祖入关,就铸铁牌立在宫门内,太监干预国政或私自离宫者立即处死。私自离宫,就是太监不是随侍太后、皇后、皇帝、妃嫔出宫,而是自己一个人离宫,哪怕你是受什么人的委派离宫,这都算私自离宫。 安德海虽受命于慈禧太后,但他一个人出宫也是私自出宫,是要处死的,丁宝桢原也没有错。 慈禧太后近来读了一些史著文摘,知道这些太监没有什么文化、伦理、道德修养,用他们办点小事还可以,大用他们,则会坏了大事,甚至本人都要受到他们的伤害。
1865年9月,同治皇帝想修复圆明园,奕訢以为不可,原因很简单,没有钱。同治知道
语陌泣离过去
2024-05-22 14:59:59
0
阅读: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