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中午12点在长青街恒达路地铁站等155路支线公交,期间过去了好几趟其他公交,而155路支线一直没有来,到了快
11月23日中午12点在长青街恒达路地铁站等155路支线公交,期间过去了好几趟其他公交,而155路支线一直没有来,到了快12点时候终于来了,这个站点是终点站,未进站把车上乘客放下,直接去加天然气了,到了12点50的时候这辆车还回来,等了50分钟终于坐上了公交车。
这样车隔的公交车在沈阳不只有155路支线这一个,有很多甚至1小时起步的,还有平峰时间比1小时还长的,这就是沈阳部分公交的样子。

现在很多城市的公交公司都没有钱,盈利困难,甚至托开始拖欠工资。一些应该得到的补贴迟迟不到账,现在的公交运营困难,在各方面都开始开源节流,公交车的公共属性在减少,得先活下去。公交车为了活下去做了很多改变,这些改变正在一步步让公交车的体验感变得很差。最明显的就是司机变少了,车少了,很多的线路的车隔从2020年开始就变得好长,2023年后也没有缩短回去,以前大多数线路还不至于半小时以上的车隔,但是现在半小时车隔的线路有很多。

天然气的车成本太贵,更多的使用纯电的公交车了。这个没啥问题,但是大公交车贵,小公交车便宜,现在有些公司也不考虑线路具体客流量,不分时间地大量采用8.5米长度的小车,某些原来10米多都非常拥挤的线路,现在变成8.5米的小车了,挤都挤不上去了,有些人都选择倒车也不坐这小车了。冬天到了,车里的暖风也不像原来开得及时了。很多城市的公交价格也涨了上来,现在还坚持一元钱的,甚至还有空调的简直就是良心公交,就是不知道这样的还能坚持多久?除了一些必须坐的,或者免费乘车的乘客,其他人对于一些公交线路已经是能避免就避免了吧。公交的恶性循环已经开始了,这种局面似乎已经无法逆转,私家车在增多,地铁线路在增多,共享单车、电动车在增多,甚至萝卜快跑也要来了,可替代的选项越来越多,这些车隔长,乘坐体验感差的线路效益会越来越差。公交市场份额在下降这是趋势,有一些城市的公交车已经开始经营副业了,和其他领域企业合作,拉人的同时还兼职送快递了。

公交的转型之路,有的城市在开源,搞副业补贴家用,有的在节流,减少各方面支出。还有的一些两种方式都没有尝试,直接选择了自爆。

开源、节流、停运可能是未来很多城市的公交必然面临的选择,不同的线路现状不同,有的线路还能车车爆满,有的甚至全程都凑不够十个人,跑一趟亏一趟。2022年,全国公交客运总量连巅峰时期的一半都不到,平均每辆车每天的载客量只有约160人次,仅为高峰期的三分之一左右。这种局面必然面临着变动,当车车爆满的线路的盈利都不足以弥补亏空的时候,补贴又不及时的时候,这种局面怎么可能维持下去,或许应该习惯一下,城市的公交线路会变得越来越不方便,逐渐失去公共属性。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