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里的“龙”和考古出土的“龙”#沅汰博物馆#
公元前513年,晋顷公时期,晋国发生了一件怪事。这一年的冬天,晋国都城新田的郊野,出现了“龙”。不知道当时是否有亲眼目睹者,但是这件事被赫然记录在史册。
甲骨文里有“龙”字。甲骨文的“龙”字写法特别像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出土的“C”形红山玉龙。红山玉龙是卷龙。但是不代表所有的龙都是卷龙。二里头的绿松石龙是另一条著名的出土的“龙”。二里头有最早的绿松石作坊。这条“龙”完全由绿松石摆成。这条绿松石龙是二里头一位高级贵族墓中的随葬品。
春秋时期晋国卿族范氏的宗主范宣子,也就是士匄,说自己祖上就是驯龙的。龙是聪明的瑞兽。范宣子说自己的先祖在远古是陶唐氏,到夏代为御龙氏,到商代为豕韦氏,周代为唐杜氏,入晋以后春秋时期就成为范氏。
在上古至先秦,某一行业的工匠为一个家族所从事,并冠之以氏,只听氏名就能知道这个家族所从事的手工业。比如说“长勺氏”专门制作青铜酒器。“索氏”专门制作绳索。“御龙氏”是能够豢养龙、驾驭龙的。
上古的时候有个古飂国,这个飂国曾经有个有国君叫“叔安”。叔安的后裔里有一个人特别喜欢“龙”,喜欢研究龙,他很了解龙的习性。所以龙也都喜欢亲近他。这个人就专门养起了龙,给帝舜服务。《楚辞》里说“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青虬”和“白螭”都是龙一类的动物。可能帝舜就是用龙来驾车的。于是帝舜就给这个擅长养龙的古飂国后裔赐姓为“董”,还赐他为“豢龙氏”,并且赐他住在鬷川。鬷川是个大湖泊,很适合龙居住。这个地方正在当时的晋国,在现在的山西闻喜。
后来到了夏朝。夏朝有个国君叫“孔甲”,他非常善事天帝,天帝很高兴,就赏赐给孔甲两条龙,让孔甲用来驾车。孔甲有了龙,就把它们分别养在黄河和汉江里,这两条龙一条是雄的,一条是雌的。问题是龙有了,但是得有人会养龙。于是孔甲就派人去寻访豢龙氏的后裔,但是没有找到。找到一个叫“刘累”的人,这个人本来是帝尧陶唐氏的后裔,陶唐氏衰落了刘累也曾经学习过怎么养龙。刘累就是跟豢龙氏学的怎么养龙。于是孔甲就让刘累给自己养龙,并且赐刘累为“御龙氏”。
刘累养龙刚开始养得挺好,但是后来那条雌的龙不幸死了。刘累没有告诉孔甲,却把那条雌龙做成了肉酱给孔甲吃。孔甲吃了肉酱觉得非常好吃,于是又让人去跟刘累再要点来。刘累害怕了就逃走了。刘累隐居埋名起来,但是他的后代一直传了下来,就是晋国的范氏。
二里头这个绿松石的龙长有六十多厘米,用两千多块绿松石拼成,龙身像波浪线一起起起伏伏。也许这位用绿松石龙随葬的高级贵族就是“御龙氏”。“御龙氏”的本意也可能根本不是指驯龙师,而是官职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