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个可能会让你受益终身的常识:
临床指南和公共卫生策略,并不是根据你的感觉而定的。
1.有人说新冠疫苗打了,也感觉不出来病死率有啥区别。如果你只看你身边的情况,确实看不出来,但你看到的并非全部。
新冠疫苗接种诱导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降低感染、重症和死亡风险,这是免疫学原理决定的,而这在过去三年中通过大量数据得以验证。
-超过95%死亡病例为60岁及以上老年人;
-风险最高的是80岁以上老年人,一针疫苗未接种,病死率高达14%,接种一针者病死率减少一半,再接种一针再减少一半;
-无论是灭活疫苗还是mRNA疫苗,三针接种在预防死亡上都维持着强大保护力。
但是,如果你不是老年人,而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无论你接不接种疫苗,你在感染Omicron后的病死率非常低,你可能无法感觉到疫苗对你和你的朋友有何影响。
但这并不是疫苗无效,疫苗接种对于中青年人仍然诱导强大的免疫应答,形成保护,只不过如果只看「死亡」这一数据的话,其保护效应不如老年人那么明显而已。
基于免疫学原理和大量的临床试验、真实世界研究数据,在过去几年,许多国家均将新冠疫苗接种作为最重要的防疫策略。
2. 同样的现象不仅出现在新冠,也出现在其他许多疫苗,包括HPV疫苗、流感疫苗、乙肝疫苗和大量儿童时期接种的疫苗。
图2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多种儿童传染病发病率的变化。
在疫苗广泛接种和其他公卫策略的影响下,中国消灭了天花,消灭了野生脊灰的传播,减少了99%以上的麻疹病例,让超过2000万中国儿童避免了乙肝感染。
虽然直至今日,仍然有人在质疑——打疫苗有什么用?
这很简单,疫苗和药物不一样,大多数疫苗是用于预防的,是滞后起效。你并不能感觉到疫苗在你体内产生了多少抗体,也不知道它在未来什么时候能悄然帮你击退病原体的进攻。
对乙酰氨基酚起效时间只需要30分钟,而疫苗帮你点开那层护甲,可能在几个月甚至几年之后。
大多数人凭借自己的感觉,是无法体会到疫苗的效果的。但我们的临床指南和公共卫生策略并不基于个人感觉而定,而是基于大量的研究结果。
因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遵循权威机构的接种建议是最稳妥的做法,而不是遵循自己的感觉。
你的感觉有可能是错的,你看到有可能是错的,甚至你在网上看到的大量个人经验、低质量研究结论都可能是错的。
3. 不仅仅是疫苗接种,在药物运用方面,个人感觉也可能是错误的。
以感染性疾病为例,在常见的抗生素、抗病毒药物、解热镇痛药、止咳药等方面,普通人和一些医护人员的经验可能是错误的。感冒了要不要吃抗生素、儿童咳嗽用什么止咳药、急腹症患者要不要尽早使用镇痛药,这些个人经验很可能会出错,但是好在都有很明确的指南进行指导,这些指南都是基于大量的医学研究。
这类问题从体检、传染病防控到肿瘤治疗方面比比皆是。但值得庆幸的一点是,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情况下你个人的错误决策并不会有太大风险,因为这个社会有强大的公卫和医疗体系给你兜底。比如一个那些神奇的XX贴、生病了能不能吃XX,其实无论你持什么样的观点,现实对健康的影响不大。
只有少数高危人群或者在急重症的情况下,你可能会为错误的认知和决策付出沉重代价。
这几年反复强调的一点是,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上请以权威机构的建议为准。不要对你自己的感觉过度自信,不要拿自己的健康反复试错。
#我的防护手册#
呵呵
打过乙肝疫苗不代表不会感染乙肝,这是大多数人不知道的常识,包括小编和所谓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