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网上争论颇多的「十日观察法」,这里再解释一遍,顺便讲一下犬咬伤后的处置措施

利和庄时 2023-09-21 13:39:07

关于在网上争论颇多的「十日观察法」,这里再解释一遍,顺便讲一下犬咬伤后的处置措施。

1.十日观察法是WHO、中国CDC和美国CDC均认可的程序,不存在某个国家不认可的问题。

理论基础是携带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只有在发病期间,唾液里面才有病毒,此时才有传播性,而一旦发病10天内必死无疑。

被狗咬伤后没有接种疫苗,一旦出现狂犬病症状,任何药物都不管用,所有告诉你狂犬病能治疗的都是骗子。

2. 但是基于这个理论基础,各国的免疫实践措施有所不同,核心原因在于各国的动物感染情况不同。

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消灭狗狂犬病(指通过狗传播的狂犬病)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了,并且目前对家养猫狗有严格的免疫接种,因此不存在狗狂犬病问题。

美国CDC对于动物咬伤后的暴露后预防有明确分类,基于这种动物是被视为不携带狂犬病病毒还是(可能)携带狂犬病病毒。美国的狂犬病病毒主要发现于野生动物中,例如蝙蝠、浣熊、臭鼬和狐狸等。

(被这些动物袭击时抓伤可以等价于咬伤,下面简化只说咬伤)

A. 宠物狗、猫和雪貂:咬伤后常规不需要接种疫苗,建议将该动物隔离10天;如果该动物在咬伤人类10天后健康存活,则被咬伤的人不需要再接种,需要接种疫苗的只有该动物在咬伤时、或10天隔离期内表现出狂犬病症状;如果该动物逃脱,则由医护人员进行评估风险考虑是否需要接种。

B. 蝙蝠以及浣熊、臭鼬、狐狸等大多数野生食肉动物:立即接种狂犬疫苗。

C. 松鼠、仓鼠、豚鼠、沙鼠、花栗鼠、大鼠、小鼠、其他小型啮齿动物、兔子及其他哺乳动物等:咬伤几乎不需要进行狂犬病暴露后预防。

因此美国的处置措施,基于美国检测发现携带狂犬病病毒的主要动物是什么。

3. 和美国不一样,中国大陆的狂犬病传播仍然以狗为主,中国人狂犬病病例97%~99%由狗咬伤导致,因此在中国所有狗都被视为潜在的狂犬病病毒携带动物,咬伤后需要进行暴露后预防,包括流浪狗和家养狗,因为无法保证你邻居家咬伤你的狗是否完成了免疫程序。

在中国,十日观察法不是让你暴露后过十天再去打疫苗,是在暴露第0天就接种疫苗(±免疫球蛋白),如果在10天观察期内伤人动物保持健康,可以停止后续免疫程序。具体是否实施请以当地狂犬病门诊的建议为准。

这里经常被问的一个问题是,如果自家从小养大的狗(或者猫)完成了免疫接种,自己被它咬伤后是否需要接种疫苗?

按照接种指南的规定是需要接种的,但是实际上整体而言风险极低,就看你自己如何评估风险。我自己以前偶尔会被自家的猫抓伤,我没有打过狂犬疫苗。

但是如果是被别人家的狗咬伤,还是应当去打疫苗。

4. 上面提到的打疫苗或者「暴露后预防」,严格来说是是主动免疫±被动免疫。

首先被狗咬伤后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持续冲洗至少15分钟,其次根据咬伤程度选择是免疫程序。

-如果是咬伤但没有出血的话,24小时内进行主动免疫,也就是接种狂犬疫苗;

-如果是咬伤且有出血,或者是头面部的咬伤(无论有没有出血),或者被咬伤者属于免疫低下人群,24小时内进行主动免疫+被动免疫,也就是在狂犬疫苗接种的基础上,额外加上免疫球蛋白或抗狂犬病毒单克隆抗体(以下简称狂犬单抗)。

这些人需要加上被动免疫的原因是,狂犬疫苗接种后人体产生高水平抗体需要1~2周,因此在高风险感染期,直接在伤口周围注射被动免疫制剂就可以获得高水平中和抗体,阻断病毒扩散。

最早用的被动免疫制剂是抗狂犬病毒马血清,因为不良反应较多,现在已经几乎不用了;现在主要用的是人免疫球蛋白,临床效果很好。但问题在于人免疫球蛋白的原料来源于人血,虽然经过了严格的筛查和检测,但是理论上仍然存在极低的传播病原体风险,而且不同批次效力和质量存在差异。

因此在中国2023版的指南中,较2009年版增加了狂犬单抗的使用。狂犬单抗来源于人类产生的抗狂犬病病毒抗体基因序列,导入动物细胞当中,培养这些细胞大量繁殖,然后分离纯化细胞产生的中和抗体支撑。

相比于抗狂犬病毒马血清和人免疫球蛋白,狂犬单抗更加「纯粹」,直接针对狂犬病毒中和,并且狂犬单抗没有血源污染风险,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在生产规模上,狂犬单抗也可以实现更快以及更大规模的生产。

最后,狂犬病在中国目前已经几乎可以算是一种罕见病了,狂犬病暴露后预防是唯一且极其有效的预防措施。近年来中国的人类狂犬病已经有了显著的下降,继续做好暴露后的规范处置,严格做好犬只管理及家养宠物疫苗接种,我们有望实现WHO在2030年消除人类狂犬病的目标。

#我的防护手册#

0 阅读:6
利和庄时

利和庄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