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是武汉乃至湖北的文化旅游地标之一,它的名气具体体现在历史底蕴、现代活化利用以及重大活动的影响力这三个方面:历史地位;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公元223年),最初是由吴主孙权为军事防御建造的瞭望塔,后逐渐演变为文人墨客的聚集地。黄鹤楼在唐代就已成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等诗句使其文化内涵深厚,并广为流传。 现在的黄鹤楼长期都是我国的十大热门旅游景区之一,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黄鹤楼位列全国十大热门景区之一,接待游客超215万人次。成为游客们的热门打卡目的地,海外游客占比显著提升。
作为武汉文旅上的核心景区,黄鹤楼多次承办国际文化活动,如海外华文媒体武汉行等,其“知音文化”内核通过国际交流被更多人认知,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的窗口。由于黄鹤楼的光芒四射,与黄鹤楼所在的武昌蛇山隔长江相望的汉阳龟山山脚下,有一座与黄鹤楼同为武汉三大名胜之一的晴川阁,在广大游客们的心目中,与黄鹤楼的“星光灿烂”相比,就要逊色多了。武汉晴川阁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约1522—1566年)。由汉阳知府范之箴在修建禹稷行宫时增建,后历经多次修缮,现存建筑为1984年重建。 晴川阁最初为明嘉靖年间兴建,与禹稷行宫、铁门关共同构成龟山古迹群。
晴川阁的阁楼高17.5米,采用重檐歇山顶式建筑风格,正面悬挂“晴川阁”匾额,为书法家赵朴初题写。其名称源于唐代崔颢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晴川阁与黄鹤楼隔长江相望,被誉为“楚天第一楼”。 晴川阁与黄鹤楼、古琴台被并称为“武汉三大名胜”,其主要原因是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特色:地理位置与景观价值;晴川阁位于武汉市汉阳区龟山东麓,其北临汉江、东濒长江,与长江对岸蛇山上的黄鹤楼隔长江相望,形成“一南一北”双楼阁对峙的独特景观。两楼对峙展现了武汉“龟蛇锁大江”的独特地理特征,具有极高的观赏与美学价值。
晴川阁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它得名于唐代诗人崔颢的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嘉靖年间(1547-1563年),由汉阳知府范之箴增建。阁内保留了禹稷行宫(祭祀大禹的场所)和铁门关(三国军事要塞)等历史遗迹,与黄鹤楼的悠久历史形成互补。晴川阁为重檐歇山顶建筑,红墙朱柱、麻石台基,屋面四角悬挂铜铃,登阁可俯瞰滚滚的长江东逝水,以及万里长江第一大桥的武汉长江大桥以及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全景风貌。晴川阁的仿木结构与楚文化的特色风格,使其成为武汉古建筑代表,与黄鹤楼的现代重建形成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晴川阁景区融合了大禹文化、三国文化和江汉风光这三大核心看点:大禹文化遗迹;晴川阁景区内保留多处与大禹治水相关的历史遗迹,它包括:晴川阁(现代重建建筑,背对龟山,可远眺黄鹤楼和长江大桥);禹稷行宫(南宋创建的祭祀场所,现存山门、正殿等建筑); 禹碑亭(刻有《禹碑》的碑亭) ;禹功矶(相传为大禹治水成功之地,现存“禹功·江汉——大禹治水文化陈列”展览) ;三国文化遗存景点。景区内还保留了铁门关(三国时期古关隘,现存城墙砖刻有历史痕迹) ,登晴川阁还能欣赏到长江与汉江交汇处的独物景观(可俯瞰“江汉朝宗”的壮阔景象)。
晴川阁作为武汉三大名胜之一,它的价值是否在武汉曾经被低估了呢?作为武汉三大名胜之一,它的知名度和游客量远远不及黄鹤楼,但它实际上是兼具历史价值与自然景观武汉特色名胜。有相当一部分旅游业内人士认为,晴川阁知名度较低其实是与黄鹤楼的存在有一定关联,黄鹤楼作为武汉地标,拥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其知名度远高于晴川阁。两座楼隔江相望,游客往往更倾向于选择黄鹤楼作为游览重点,导致晴川阁的关注度相对较低。 晴川阁位于汉阳区龟山东麓,虽然是武汉唯一临江而建的名胜古迹,但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也没有效的宣传推广,其曝光率低。
晴川阁的得名虽然源于唐代诗人崔颢的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但崔颢诗句的原意内容并非是特指的晴川阁,这导致部分游客对其历史渊源缺乏认知因而兴趣不大。 同样作为武汉三大名胜之一,黄鹤楼已经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晴川阁则只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晴川阁是免费开放的景区,但缺乏商业开发力度,对景区的旅游资源精细化开发积极性不高,这就与收费开放的黄鹤楼商业化运营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也影响了游客们选择。综上,黄鹤楼的强势存在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但晴川阁自身定位模糊、宣传不足等问题也加剧了被低估的现状。
晴川阁以“楚天第一名楼”著称,其知名度与美誉度可通过以下方式进一步提升:文化联动;晴川阁命名源于唐代崔颢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而黄鹤楼则因崔颢另一首诗闻名。两座建筑均可借助这一文化渊源加强互动,形成“诗楼联动”。晴川阁临江而建,可观赏长江与汉水交汇的壮阔景色;黄鹤楼则以“江南第一楼”的恢弘气势著称。双方可通过联合开发“江城双雄”观景线路,游客登晴川阁可远眺黄鹤楼全景,游黄鹤楼亦可俯瞰晴川阁近景,实现景观互补。 联合推出“楚韵双璧武汉游”主题线路,在武汉地铁、公交等公共空间设置主题广告,提升整体品牌影响力。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