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纵观整场比赛,中国队的年轻姑娘们在场面上始终处于被动。从比赛进程来看,我们的队伍在各个环节都显得力不从心。一传体系在对手的冲击下频频波动,导致进攻组织支离破碎;网口争夺中,身体力量的劣势暴露无遗,无论是进攻突破还是拦网防御,都难以与对手抗衡;而在关键分的处理上,年轻球员们更是显得经验不足,失误频频。这场溃败,清晰地勾勒出了一支临时组建、且年龄结构不占优的队伍所面临的全方位困境。

究其根本,这场失利的伏笔早已埋下。本次赛事与国内至关重要的全运会备战周期严重冲突,使得我们派出的并非该年龄段的最强阵容,而是一支“临时拼凑”的队伍。更令人担忧的是年龄差距,这支中国U16队伍的平均年龄要比对手小上两三岁。在青少年比赛中,这一两年的身体发育差距直接转化为力量、速度和对抗上的鸿沟。当我们的球员在身体上已处于下风时,技术发挥和战术执行力自然大打折扣。这背后反映出一个尖锐的问题:我们在青少年国际赛事的战略优先级上,做出了怎样的取舍?

然而,将原因仅仅归结于“临时组队”和“年龄偏小”,无疑是避重就轻。这场失利最深刻的警示,在于它再次捅破了一层窗户纸——中国排球,尤其是女排,所面临的人才储备结构性危机。我们常常陶醉于“女排精神”的光环和成年队的辉煌历史,却忽视了支撑这座金字塔基座的青少年培训体系正在出现的裂痕。

表面上,我们似乎不缺好苗子,比如江苏等地的青训输出可观,甚至在成年队中也占据半壁江山。但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缺乏一个系统化、科学化且规模庞大的人才培养与输送机制。“人才储备”并不仅仅指代发现几个有天赋的苗子,它更包括一套能够持续将这些苗子培育成顶尖运动员的教练体系、竞赛体系和保障体系。

一个鲜明的对比是,我们的近邻日本、泰国,以及欧美强队,其青少年梯队建设往往更加成熟和连贯。反观我们,此次豪华的教练团队——由世界亚军何琦挂帅,辅以袁志等名宿——却依然无法带领队伍取胜,这同样引发了业内关于“优秀运动员是否等于优秀教练”的反思。许多男排退役球员直接转型执教女排,其本身对排球的理解和现代执教理念的掌握是否足够?这与意大利等国井喷式涌现的优秀教练形成反差,我们缺的或许不是明星球员,而是精通现代排球理念、善于培养新人的“园丁”型教练。

此次U16女排的失利,与其说是一场意外的爆冷,不如说是一次必然的阵痛。压力已经给到了排管中心主任赖亚文身上,今年从成年队到青年队的一系列不佳表现,足以说明问题具有普遍性。接下来的U16女排亚锦赛将是一次重要的救赎机会,但比赢得一两场胜利更重要的,是整个体系能否从这次“爆冷”中真正觉醒,为我们引以为傲的女排事业,夯实地基,积蓄未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