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同一家药店买药,线上和线下价格能差出好几倍。最近,我就遇上了这样的事。

前几天感冒,去楼下药店想买点抗病毒口服液和蒲地蓝消炎片。店员报完价,一盒29.8元,一盒35元,正准备付款,心里突然一动

前几天感冒,去楼下药店想买点抗病毒口服液和蒲地蓝消炎片。店员报完价,一盒29.8元,一盒35元,正准备付款,心里突然一动:要不上外卖平台看看?

这一看,有点愣。同一家店,同款抗病毒口服液线上只卖10.3元,蒲地蓝消炎片9.89元。算下来,线上总价不到线下的三分之一。最后,我默默关上钱包,在手机上下单。

这种“一店两价”的情况,好像越来越常见。走访了几家药店发现,不少常用药都存在类似现象。比如某款布洛芬胶囊,线下卖29.8元,线上只要18.6元。问店员为什么,得到的回答大多是“平台有补贴”。

一位连锁药店的经理透露,实体店要承担房租、人工这些固定成本,而线上平台经常搞活动,有时候甚至是厂家直接发货,走薄利多销的路子。不过他也提到,线上便宜药通常有起送门槛,想单买一盒可能不行。

这种差价合理吗?法律专家认为,药品实行市场调节价,不同渠道定价不同本身不违法。但关键在于,如果价差太大,又没充分告知消费者,可能就会影响消费者的知情权。

有意思的是,相关部门已经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国家医保局去年发文,要求对比网络平台药价和其他渠道价格,发现异常高价要督促整改。陕西更明确规定,线下售价不得高于线上价格的20%。

不过,规范药价确实不容易。药品规格复杂,比价有难度;全国药店数量庞大,监管也需要考虑实际可行性。

对于咱们普通消费者,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法律人士建议,如果发现价差太大,可以保存好证据——线下拍价格标签,线上截价格图。知情权是消费者的基本权利。

买药是民生需求,不是普通购物。如何在市场规律和公平交易之间找到平衡,需要经营者、平台和监管方共同探索。而对消费者来说,多比价、多了解,或许是最实际的应对方式。

毕竟,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能省则省,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