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成都165万“凶宅”26.6万开拍,低价背后藏着多少坑?

26万买“凶宅”,热闹看的多,真掏钱的少成都成华区一套89.7平米的电梯房,最近在法拍平台火了——市场价165万,起拍价
26万买“凶宅”,热闹看的多,真掏钱的少

成都成华区一套89.7平米的电梯房,最近在法拍平台火了——市场价165万,起拍价仅26.6万,还标红注明“非正常死亡事故”。消息一传十、十传百,社交平台播放量破10万,可截至开拍前,9952次围观、500人设提醒,只有2人报名。

这套房背后,是一家辅拍公司在推波助澜:他们宣称“零风险过户”,包尽调、包腾退、包贷款,服务费算下来,26.6万的房款得掏30多万。但热闹背后,是法拍房常见的“坑”——看不了房、腾退难、信息不对称,还有多数人对“凶宅”的心理抵触。

26万的“馅饼”,可能是吞不下的“陷阱”1. 低价是幌子,实际成本未必低

“26.6万买套房”听着像捡漏,可辅拍公司一开口,服务费、税费、公证费全加上,总价直逼30万。更别说,法拍房要求短时间付清全款,就算申请贷款,流程也更紧。有网友算了笔账:“省了100多万,可多花的5万服务费,加上心理膈应,真的划算?”

更扎心的是“零风险”承诺。辅拍公司说“帮你搞定腾退、解决安全问题”,可法律上,法拍房是“现状拍卖”——房屋瑕疵、户口占用、欠费这些,本就该买方自己兜底。所谓“零风险”,更像营销话术。就像中介小于说的:“他们能做的,顶多是帮你跑腿,真出了问题,合同里早写了‘风险自担’。”

2. “凶宅”的标签,是一辈子的心理疙瘩

就算真买下了,这房子也很难“正常”。同小区中介说,附近住户都知道这事,“谁愿意住发生过非正常死亡的房子?晚上听见点动静都心慌。”就算自住,孩子问起“这房子以前死过人吗”,怎么回答?就算转卖,买家一看“凶宅”标签,价格得再砍一半。

有位曾咨询过的客户说得实在:“我就是图便宜,可真拍下了,半夜睡不着觉,最后还是亏点钱转手了。”所谓“捡漏”,不过是花钱买了个“心病”。

3. 辅拍公司的“贴心”,藏着信息差

辅拍公司宣称“尽职调查”“信息详尽”,可“非正常死亡”的具体情况——是自杀、意外还是他杀?发生在哪个房间?这些关键信息,平台上只字未提。有律师直言:“法院只标注‘非正常死亡’,细节得买方自己查。辅拍公司可能知道,但不一定会告诉你。”

更讽刺的是,这类公司靠“凶宅”吸引流量,真出了纠纷,合同里早写了“风险自负”。就像网友调侃:“他们赚的是服务费,担的是你的焦虑。”

“凶宅”不是不能买,别被“捡漏”冲昏头

26万的“凶宅”,本质是一场“风险与收益”的博弈。有人图便宜,有人赌转售,但更多人看清了:低价背后是复杂的流程、模糊的信息、挥之不去的心理负担。

法律上,“凶宅”若被隐瞒,买方可以维权;但现实中,举证难、成本高,最后吃亏的往往是普通人。这提醒我们:法拍房不是“天上掉馅饼”,辅拍公司的“零风险”更像促销话术。买房前多查资料、实地看样(如果能的话)、算清总成本,比盲目跟风更重要。

最后想问问:你能接受住“凶宅”吗?如果有机会捡漏,你会冒险吗?评论区聊聊,愿我们都能在“低价诱惑”前,守住理性的底线。

愿每个买房人都能买到安心;愿“凶宅”拍卖更透明,少些套路,多些真诚。

(文中房屋信息源自封面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