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美国政府关门,芝加哥又要大乱?特朗普还不消停,暗示吞并加拿大

美国政府关门超过1周,特朗普看起来一点也不着急中国在过国庆节,全国放假8天,同时美国政府也在放假,不过是因为没预算,政府

美国政府关门超过1周,特朗普看起来一点也不着急

中国在过国庆节,全国放假8天,同时美国政府也在放假,不过是因为没预算,政府关门,而特朗普还不消停,要强行向芝加哥派兵,还当着卡尼的面,暗示要吞并加拿大,那么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美国政府从10月1日开始停摆,成千上万联邦雇员被迫休假或无薪上岗,日常生活和经济链条立刻出现裂缝。航班延误、重要数据暂停、公共服务缩水,这些都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关门的代价在短期内已经显现,白宫有内部估算称,停摆正以每周约150亿美元的速度削减美国经济产出,每周可能使GDP下降约0.1个百分点,若持续一个月,可能造成数万额外失业和数百亿美元的消费减少。

历史也有前车之鉴:国会预算办公室估算,上一次大规模关门对经济造成过至少数十亿美元的损失,其中一部分是永久性的。换句话说,经济不是空中楼阁,关门是要有人付账的。更有意思的是,上次美国政府关门也是在特朗普的任期之内。

美国政府关门,航空系统遭到了冲击。

更重要的是,美国政府关门,也导致美国民众的生活出现了极大混乱。航空系统首先感受到了冲击。因为空管和TSA等“必须上班但无薪”的岗位大量存在,航班延误在多个枢纽城市显著增加。报道显示,数千架次航班被延误,局部地区的管制中心出现人员调用率下降,部分控制托管被调配,出行成本和安全担忧跟着上升,出行口的混乱,马上会在商业和民生上放大影响。

然而,面对这样的乱局,特朗普又开始寻找话题,转移民众的视线,这次他把注意力拉向了“治安”和“对外强硬”两条线上。

先看他的第一条线路:白宫批准向芝加哥部署国民警卫队,并强调保护联邦人员和联邦财产的必要性。但芝加哥的事并不简单,联邦执法人员在当地展开了大规模行动,深夜突击、直升机插入、多人被带走的画面,激起了当地民众和媒体的强烈反应。

执法方称有暴力和阻拦,当地官员和民权组织则质疑行动方式和比例。事实很清楚:画面一端是“严打非法移民和犯罪”,另一端是“居民被惊动、媒体被指控”。法庭和州政府已经把这事拉进法律程序。

特朗普强行出兵芝加哥,民众发起反击。

那么问题来了,芝加哥会大乱吗?实际上,联邦强力介入和大规模执法拉出的是三个后果。

第一,短期对某些街区可能形成震慑,但同时也在社区中留下恐惧和对立。第二媒体与民权组织会把行动的每一个细节放入法庭,进而把争议法律化、程序化。

第三,地方官员若开始以法律武器反制,会导致更多资源被耗在诉讼和对峙上,而不是治安本身。虽然特朗普这么搞,不会让芝加哥大乱,但他是开创了一个危险的先例:总统绕过地方政府,直接动用军队来干预国内事务。

再看第二条路线,特朗普在白宫会见加拿大总理时,又一次口出极端化言论,暗示“合并加拿大”之类的话题。镜头效果很强。媒体能把这类话语放大,社交媒体能把它变成段子,但背后是明确的操作逻辑:把谈判筹码政治化,把贸易争端用“极端”言论做压舱石。现实层面看,这更像谈判术,而不是严肃的法律或军事计划。

当着卡尼的面,特朗普想要吞并加拿大。

那真能动手吗?答案几乎肯定是不。目前看,“动手吞并”在法律和现实层面几乎不可能成行。加拿大是主权国家;任何“并入”都要经过加拿大本国宪法和议会程序,还得有全民层面的同意,更别说,根据多项民调,绝大多数加拿大人反对成为美国第51州,政治风险和社会动荡代价过高。

在美国这边,加入新州需要国会通过法律、州与联邦的多轮程序,同样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事,同时,特朗普的总统号令看似很硬,但任何涉及国土与战争的决定都必须面对国会、法院和民意的约束。

国际层面更复杂:联合国、北约、贸易伙伴都不会坐视加拿大被美国吞并,这会引发巨大的地缘政治震荡和法律纠纷。换言之,这类言论更像是谈判桌上的一把“火把”,用来照亮而非真正焚烧。

再看操作层面,困难更大,美国如果真想靠“经济力量”逼迫加拿大妥协,那就是一场长期的贸易战:关税、投资限制、供应链重组,这些都会反噬美国自身企业和消费者,尤其是北美一体化程度高的制造业和供应链。

另外,军事行动根本不现实,北美没有第二个领土能“轻易被占领”,而且美加间有大量跨境合作与安全互信,动武会立刻摧毁双方多年建立的合作基石。

实际上,用“外敌”话题去掩盖内政失败,是特朗普的老把戏,关门造成的真正账单,是经济和民生层面的:旅游、航空、公共服务、医疗数据、科研项目、合同付款都被拖延。小微企业、社区服务机构和普通家庭会先感到寒意。长远看,信心受损比短期损失更难修复。政治要领是:短期的舆论优势不能抵消长期的治理赤字。把权力用在“表演”上,最终吃亏的还是普通人。

特朗普持续向多个城市派兵,包括洛杉矶、波特兰等。

最后我们把几件事连起来看。政府停摆暴露了美国政治的一种结构性问题:当短期政治博弈胜过程序与治理,成本就由普通人承担。总统的极端言论和强力干预也反映了同一逻辑:用大场面掩盖政策失败。这种操作能制造短暂的媒体高潮,但治不好基本盘。要解决问题,最终要回到程序和妥协——国会要把钱账理清,行政层要尊重法律边界,地方和联邦要把信任建立在规则上,而不是短期的威吓和秀场。

用已故美国参议员约翰·麦凯恩的话来说:"自由、法治、人权和正义——这些是我们国家力量的真正源泉。"当政治斗争危及这些基础时,不仅美国人民受损,整个国际秩序也会受到冲击。

好,关注小彻,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