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最差劲父母,就是经常给孩子灌输这5个观念,凭一己之力毁孩子一生

前几天,目睹了一场父母是如何“摧毁”孩子的全过程。那天,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一个邻居带着她9岁的儿子,我们一块走了会就随便聊

前几天,目睹了一场父母是如何“摧毁”孩子的全过程。

那天,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一个邻居带着她9岁的儿子,我们一块走了会就随便聊了几句。

聊到新学校孩子的计划,男孩突然眼里闪光对他妈妈说:

“妈妈,我想学棒球,学校这学期新开了棒球社团。”

还没等男孩说完,邻居就立马打断说:

“学什么学,我们家没钱,学那些没用的干什么。你只要乖乖听话,好好学习就行了!”

男孩听完有点委屈地解释说:“学校的免费社团,不花钱。”

“那也不学,你看看谁谁,人家参加啥社团了?专心学习才重要。你也不看看自己啥成绩。还有心思学这学那的。”邻居严厉地说道。

男孩眼里最后一抹光消失了。

父母的话,可以点燃孩子的整个世界,也可以瞬间让它黯淡无光。

很多父母不知道自己随口说出的话,传达的观念,会像 “隐形的枷锁”一样,困住孩子的一生。

尤其是这5句话传达的观念,最容易毁掉孩子,希望你从没说过。

01

“你要听话懂事,别惹事别出头”。

许多父母从小就要求孩子“听话”“懂事”,但凡孩子质疑父母,有反对意见就会被贴上不懂事的标签。

于是孩子变得不敢发表建议、不敢说需求,养成没个性、没主见的讨好型人格。

上学听同学的话,即使被同学欺负也不敢告诉老师;

上班听领导的话,即使不是自己的任务也要不敢拒绝;

被同事抢了功劳,也不敢撕破脸;

被恋人情感PUA,也不懂反抗。

从小的“听话、懂事,不惹事”,让他们成为老好人和软柿子,任人拿捏。

但真正的 “懂事”,不是 “压抑自我”、“讨好他人”,而是 “有主见、敢表达、有立场,懂边界、有底气”。

02

“我们家没钱,学那个没用”。

有些父母总把 “没钱” 挂在嘴边,以是否有用衡量价值,却不知这种行为会剥夺孩子未来的可能。

有心理学说:“孩子通过父母的眼睛看世界,通过父母的嘴理解世界。”

当父母不断强调“没钱”、“负担不起”,孩子看到的未来是狭窄且灰暗的。

很多时候,孩子不是不能成功,而是还没开始就输在了父母的嘴里。

教育的本质不是让孩子知道“没有什么”,而是帮助孩子发现“可能会有什么”。

即使家里确实经济条件有限,也可以引导孩子思考和展望:

可否利用免费资源?如何利用和创造条件实现目标?

而不是直接否定一切可能性。

寒门也能出贵子,底层也可以逆袭,关键看父母是否给孩子种下“敢想、想做,敢去拼搏尝试”的勇气。

而不是用“哭穷”式的所谓激励,掐断孩子的梦想和未来。

03

“我都是为了你,要不是为了你”。

这是最伤人的话之一。

它看似表达爱,实则是一种情感勒索,让孩子觉得 “父母的不幸福,都是我的错”,从而背上沉重的负罪感。

有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我妈总是说‘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离婚了’、‘我辛苦工作都是为了你’。这让我越来越焦虑、压力大到自卑。

后来高中确诊了轻度抑郁,到现在我上了大学还是一直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对不起妈妈,我活着就是她的负担。”

心理学中的 “情感勒索理论” 表明:

“我都是为了你” 这句话,会让孩子陷入 “情感负债”,他们觉得 “父母为我牺牲了这么多,我必须听他们的话,必须优秀,否则就是不孝”。

这种压力会让孩子喘不过气,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真正的爱不应该带有条件,更不应该成为孩子心灵的枷锁。

父母的责任是让孩子展翅高飞,而不是让他们为父母的选择负责背负枷锁。

04

“你看看人家谁谁,你怎么不行”。

有人调侃说,中国孩子最大的敌人,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中国父母最擅长的就是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对比自家孩子:

“你看邻居家的朵朵,每次都考第一,你怎么才考八十多分”

“表哥钢琴过十级了,你学个画画还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你看人家孩子多懂事,你怎么这么叛逆”。

但比较式教育不会激发孩子的斗志,只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永远不够好。

这种长期被比较的孩子,往往会产生“冒名顶替综合症”,也就是说即使取得成功,他们也觉得自己不配,认为是运气好或者别人看错了。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

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包括语言、逻辑、空间、音乐、运动、人际等至少8种智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组合。

真正的教育,不是 “攀比”、“对比”,而是看见孩子自己的闪光点和独特性。

爱因斯坦说:“每个人都身怀天赋,但如果你用爬树能力评价一条鱼,它将一辈子相信自己是个笨蛋。”

05

“只要学习好就行,其他不重要”。

唯分数论,很容易养出高分低能的孩子。

曾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家长就是“唯分数论” 的坚定支持者,把成绩看成一切,不让孩子出去玩、不让交朋友,不让孩子做家务,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

结果孩子是考上了大学,但上学离开父母后,不会洗衣服,不注意个人卫生,因生活能力太差,各种问题频出,最后退学回家。

父母只关注学习和成绩,最终会让孩子成为 “残缺的人”,无法适应社会。

学业成绩只是教育的一部分,但情商、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往往是比成绩更重要的。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教孩子 “全面发展”,不是让孩子成为只会做题的机器。

06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说:

“孩子不需要被教导如何成长,只需要被理解和支持。”

智慧的父母,懂得不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孩子,而是尊重孩子的独特性,引导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别让你不当的话语和错误的观念,毁掉孩子的一生。

从今天起,以上5句话不要再对孩子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