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访韩行程日益临近,这场被韩国媒体称为“最终审判”的会谈,令韩国总统李在明倍感压力。会谈的核心围绕着一项3500亿美元的投资协议,美国的每一项条件都直击韩国的软肋。签或不签,韩国似乎都难以摆脱困境。

美国的要求被形容为“狮子大开口”。3500亿美元的投资额,对任何中等规模国家而言都是沉重负担。韩国经济副总理曾公开表示,该国每年最多只能筹措150至200亿美元,按此计算,凑足这笔资金至少需十几年时间。更严峻的是,美元汇率持续攀升,韩元大幅贬值,原本折合487万亿韩元的投资额已涨至504万亿韩元,进一步加剧了韩国的财政压力。

美国在索要资金的同时,还提出土地要求。驻韩美军的汉弗莱斯基地此前由韩国无偿借用,如今特朗普政府要求获得该基地核心土地的所有权。此举被韩国民众比作殖民行为,引发大规模抗议。人们高举“不要特朗普”的标语,指责这是赤裸裸的掠夺。

关税威胁更让韩国经济雪上加霜。美国警告,若韩国不满足条件,将对韩出口商品关税从15%提高至25%。韩国经济高度依赖出口,汽车、半导体等核心产业利润率仅5%至10%。关税上调将使这些产品失去国际竞争力,甚至导致出口亏损。今年7月,韩国对美钢铁出口已显下滑,若半导体也被纳入高关税清单,韩国经济可能面临崩溃。

为缓解压力,韩国政府提出分阶段执行方案:每年支付250亿美元现金,连续8年凑足2000亿,剩余1500亿以贷款担保形式完成。但特朗普政府拒绝此议,要求预付投资并掌控收益分配与投资标的决策权。韩国陷入两难:拒绝将承受更大经济政治压力,同意则牺牲国家主权与民众利益。
韩媒预测,李在明很可能在特朗普抵达时“含泪签字”,以妥协换取暂时宽容。韩国长期在安全与经济上依附美国,这种依赖关系削弱了其谈判话语权。国内反对党批评政府软弱,民众抗议持续,但在实力差距面前,反抗显得无力。

这场谈判不仅关乎美韩关系,更牵动东亚格局。韩国是中国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双方在半导体、汽车零部件等领域合作紧密。若韩国将3500亿美元投向美国制造业,中韩产业合作必受影响,可能导致产品供应减少、价格上涨。美国的野心在于将韩国绑上“反华战车”,通过削弱东亚经济竞争力,巩固自身全球制造业主导地位。

韩国的遭遇为所有小国敲响警钟:过度依赖他国将丧失主动权,唯有自身强大才能在国际博弈中立足。抵制霸权主义、维护平等国际秩序已成为紧迫议题。这场谈判的结局或许早已注定,但其引发的连锁反应,才刚刚开始。对此,你怎么看?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