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赵子龙的英雄形象家喻户晓,但历史上真实的赵云,却远比小说中的形象复杂得多。在《三国演义》中威风八面的“五虎上将”,其实在正史中从未存在过。
每当人们提起三国蜀汉的名将,总会如数家珍地道出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鲜为人知的是,这一威风凛凛的称号在正史中并无记载,而是后世文学创作的产物。真实的赵云,其地位与另外四人有着明显的差距。
赵云的形象在历史与文学之间产生了奇妙的错位,而揭开这层迷雾,我们会看到一个更加真实、也更加复杂的赵云。
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五人被合并编入《蜀书》第六卷,成为《关张马黄赵传》。这一编排成为《三国演义》构建“五虎上将”的基础。
然而,“五虎上将”这一称号在正史中并无记载。陈寿只是将五人并列合传,并未提出“五虎上将”的概念。
真正的历史与文学形象有着显著差别。当刘备自立为汉中王时,分封了前、后、左、右四大将军——前将军关羽、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后将军黄忠。赵云并未位列其中,他当时的职位是翊军将军,属于杂号将军。
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曾提出四虎将说法,将赵云排除在外,就是基于这一史实。
要理解赵云在蜀汉政权中的真实地位,我们需要审视他的官职变迁。赵云最初的职位是牙门将军,这是一个地位不高的杂号将军。直到当阳长坂坡救出甘夫人和阿斗,赵云才获得这一职位。
当刘备夺取益州后,赵云升为翊军将军,但这仍属于杂号将军序列。这个职位听起来威风,实则是刘备自创的杂号将军。与赵云不同,马超当时已是平西将军,黄忠因定军山一役被封为征西将军。
赵云担任翊军将军这一杂号将军长达十年,直到刘备去世都未获升迁。相比之下,关羽早在建安五年就封汉寿亭侯,黄忠在建安二十四年封关内侯,而赵云直到建兴元年才得永昌亭侯,比关羽晚了整整23年。
从爵位和官职来看,赵云与其他四人确实存在明显差距。
在蜀汉阵营中,赵云扮演的角色也与其他将领不同。无论是《三国志》还是裴松之的注,赵云的出场大多是以高级保镖的身份——要么跟随刘备担任护卫,要么“特任掌内事”,服务于刘备的妻小。
赵云一度作为主骑的身份出现,实际就是一名骑兵队长。他大部分时间是随侍刘备左右,相当于刘备的“亲兵卫队长”。
即使是在战场上,赵云也多是承担策应任务,而非独当一面。比如“汉水之战”中,赵云就是为黄忠做策应。他始终没有机会与曹军名将有单独对垒的机会。
不过,赵云也有其过人之处。他曾在刘备伐吴前直言劝谏,提出“天下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应当先灭魏再图吴。这一建议虽未被刘备采纳,却展现了赵云的大局观。
既然如此,赵云为何能在后世获得如此崇高的声誉?这主要源于他符合儒家价值观的言行。
赵云曾拒绝刘备分封成都田宅的提议,引用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名言,希望将这些产业分给无家可归的平民。这一行为完美契合了儒家的仁义、谦让之道。
在择主方面,赵云投靠公孙瓒时表示,他家乡人讨论国家大事从来都是“从仁政所在”。“仁政”是儒家治国的核心,这句话深得文人赞赏。
历史是英雄创造的,但书写历史的笔却掌握在文人手上。赵云在道德上的卓越表现,使得文人们愿意在文学中提升他的地位。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更是不遗余力地美化了赵云的形象。他将史书中简单的长坂坡撤退,渲染成赵云在曹军中七进七出的英勇事迹。经过文学加工,赵云最终成为我们今天熟知的“常山赵子龙”。
赵云的历史形象与文学形象之间的巨大反差,引发我们思考:历史人物的评价,究竟应该以什么为标准? 是官职高低,战功大小,还是品德言行?
赵云在正史中地位不及其他四位将领,但他的美德和品格却透过千年历史,依然熠熠生辉。或许,这正是为什么在今天的读者心中,赵云的地位反而超越了其他蜀汉将领。
历史不只是记录事实,更是价值的选择。赵云的故事提醒我们,那些被世代传颂的英雄,往往不仅因其功业,更因其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