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代,堪称是猛将如云,谋士如雨。谁是武力值第一,没啥争议;但谁是“三国第一谋士”,历来争议较大,并无绝对答案。因为“第一”的评判标准因人而异,究竟是看谋略的“奇诡度”“成功率”,还是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力”“个人结局”?
首先,要排除几个人。很多人把诸葛亮、荀彧、周瑜、鲁肃、司马懿列入谋士范畴,其实是不准确的。诸葛亮加入刘备集团后,虽然也担任了出谋划策的角色,但实际上,他一直是作为核心成员存在的,无论是驻守荆州,还是当丞相,他都是主持大局,并不能归于谋士角色。
荀彧虽然是曹操集团的战略规划师,但长期从事内政业务,出谋划策只是顺带的。
周瑜、鲁肃、司马懿也是如此。
排除他们后,能与贾诩竞争的,只剩下法正、庞统、郭嘉、荀攸四人。如果从“以最小代价实现目标”“保全自身与家族”这两个维度上讨论,散仙以为,“三国第一谋士”当属贾诩。
贾诩的核心能力是“算无遗策”与“极致务实”贾诩的谋略从不追求“宏大理想”,而是聚焦于“解决当下最关键的问题”,且成功率极高,几乎没有失手记录。
早期绝境破局,扭转局势。贾诩早年曾被羌人俘虏,眼看要被处死,他谎称“我是段颎(东汉名将,羌人克星)的外孙,若放了我,家人必重金赎我”。一句话利用羌人对段颎的恐惧,不仅自己逃生,还救了同行的人。这体现了他“瞬间抓准对手弱点”的敏锐。
中期搅动天下,影响格局。董卓死后,其部将李傕、郭汜本想弃军逃亡,贾诩却劝他们“若弃军而走,一个亭长就能抓住你们;不如率部西进长安,打着为董卓报仇的旗号,赢了可掌控朝廷,输了再逃不迟”。这一计直接引发了“李郭之乱”,长安被破,汉献帝沦为傀儡,关东诸侯割据的局面彻底失控。他以一句话改变了东汉末年的历史走向,这是其他谋士极少能做到的“单点撬动全局”。
后期择主而事,稳操胜券。贾诩先后追随李傕、张绣、曹操,每一次“跳槽”都精准避开危机,且能为新主创造价值。
辅佐张绣时,两次献计击败曹操。第一次杀曹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第二次伏击曹操主力)。
官渡之战前,劝张绣“归降曹操而非袁绍”。这一判断完美命中曹操的心理,张绣归降后果然被善待,贾诩也从此进入曹魏核心层。
曹操晚年在“立储”问题上犹豫,贾诩以“袁绍、刘表废长立幼导致内乱”的例子暗示曹操,最终坚定了曹操立曹丕的决心,既不卷入党争,又成了曹丕的“恩人”。
同时,从“谋略的成功率”和“个人结局”来看,贾诩几乎没有短板。他不像诸葛亮那样“负重前行”,不像郭嘉那样“天不假年”,不像荀彧那样“因理想殉道”。他始终站在“不败之地”,这是其他谋士难以企及的。
为何贾诩“能当第一”?贾诩一生献策无数,从无失误,且每次都能精准命中目标,甚至改变历史走向。同时,在乱世中,“活下来”并“活得好”本身就是一种能力。贾诩历经董卓、李傕、张绣、曹操、曹丕多任主公,始终身处核心,从未因“换主”或“权力斗争”受到牵连,最终以77岁高龄善终,家族也得以保全,这是对“谋士能力”的另一种诠释,不仅要帮主公成事,还要帮自己避祸。
另外,他还有“不依附立场”的纯粹性。他不忠于某一势力,只忠于“解决问题”和“保全自身”,这种“纯粹的谋士属性”让他的决策更客观,不受情感或理想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