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没来我们店,这个门也不会坏。”小鹏4S店导购这句“神逻辑”,最近成了全网的笑柄。

有位大哥揣着真金白银的买车心思去看车,没等来试驾,先被门店的感应门夹了脚。更气人的是,脚还疼着呢,店里的连环索赔电话就追过来了。这颠倒黑白的操作,哪儿是员工嘴笨,分明是把“客户是上帝”的口号踩在脚下,露出了“服务空心化”的真面目。

而这句“你不来门就不会坏”,堪称服务行业的“反向金句”——它完美规避了商家应尽的安全保障义务,把经营场所的设施隐患,硬生生变成了消费者的“原罪”。
就像你去超市被松动的货架砸到,超市却怪你“谁让你刚好站在那”;去餐厅被脱落的吊灯蹭到头发,店家反倒说“早不晃晚不晃,偏偏你来了就晃”,荒唐程度如出一辙。
成都就发生过真实的同类事件:有位刘小姐在盒马鲜生购物时,被售卖车车顶掉落的木板砸中头部,超市不仅没及时跟进慰问,协商时还先改口称“那不是木板是泡沫板”,面对1万元赔偿诉求,以“无法提供票据”为由推脱,三个月都没妥善解决,直到市场监管部门介入才勉强坐下来协商。

明眼人都清楚,店里的东西安不安全,才是该掰扯的重点,跟人家顾客正常进门、正常购物有啥关系?这种把顾客“捧场”当“添乱”、把服务义务当“施舍”的心态,正是“店大欺客”的典型表现。
比甩锅更可怕的,是整个店里服务意识的“集体掉线”。那位大哥被夹了脚,没吵没闹,还客客气气跟导购约了下次试驾才走,够给面子了吧?可导购第一反应不是问“脚疼不疼”,而是扒拉着算盘算“门修要花多少钱”,这种把轻重搞反的脑回路,真是服务行业的“顽疾”。
咱想想海底捞的服务员,见你戴眼镜,擦镜布立马递过来;带娃去吃饭,临时看护都给你安排明白;就连你手机放桌上,都悄悄套个防油袋。一边是“生怕你受委屈”,一边是“生怕你添麻烦”,服务暖不暖心,直接决定了生意能做多久。

那位被夹脚的大哥后来吐槽“本来真心想换小鹏,这一夹,连带着对品牌的好感全夹没了”,这损失可比修门大多了。
有人说这只是个别员工的问题,小鹏官方也迅速作出“顶格处理涉事员工”的回应,但问题的根子显然更深。一线员工怎么说话做事,就是企业管理的“照妖镜”。要是店里平时只教“怎么把车卖出去”,不教“怎么保证客人安全”;只看“卖了多少台”,不看“客人爽不爽”,那员工脑子里自然只装着“少赔钱、多赚钱”。

这让我想起去年陪朋友看车的经历,我们在一家合资品牌4S店不小心碰倒了宣传立牌,金属底座磕出个小坑,当时我们都有点慌,结果销售立刻走过来说“没事没事,不怪你们,是立牌底座没固定好”,还反过来安慰我们别紧张。就冲这份态度,朋友本来没打算当场订车,直接交了定金——你看,真诚待人比啥都管用。
当下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早不是比谁的参数更“能打”的野路子时代了。一汽奥迪最近搞的“卓·悦Plus服务”就很聪明,60分钟快速保养、8小时修好钣喷、全程透明不玩猫腻,把售后服务做成了“吸粉利器”,复购率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23%。
比亚迪更实在,全国门店都有“车主下午茶”“免费检测充电桩”的服务,有的门店见车主赶高铁,还主动帮忙送站,这些暖心细节让不少车主成了“自来水”。
我自己的第一辆车是辆经济型轿车,有次雨天去做保养,取车时发现维修顾问不仅把车洗得干干净净,还在驾驶座放了包全新的防水鞋套,说“看您进来时鞋子湿了,路上用着方便”。这个小举动让我换车时第一个想到该品牌高端线,也恰恰说明:消费者买的不只是一辆车,更是从看车到售后的全套舒心体验。小鹏靠技术圈了不少粉,但这次“脚夹门”真是提了个醒:车子再好,服务跟不上,照样留不住人。
事件发酵后,网友的愤怒更源于对这种“甩锅逻辑”的集体反感。现在的消费者早不是没的选的“冤大头”了——你对我冷若冰霜,有的是品牌对我笑脸相迎;你跟我胡搅蛮缠,我转身就去买懂礼貌的品牌。那位被小鹏门夹脚的大哥“好感全没了”的吐槽,就很说明问题,不少网友推测他大概率会转投竞品门店,毕竟市场从不缺服务贴心的选择,谁更懂尊重消费者,一目了然。

小鹏的“顶格处理”是危机公关的第一步,但更重要的是后续的“系统性修复”。不光要把全国门店的感应门都检查一遍,更得好好“修修”服务培训的歪路;不光要罚几个员工,更得把“客户最大”的规矩重新立起来。要知道,修一扇门也就几小时的事儿,但把服务的初心找回来,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长久信任。
这场“脚夹门”风波,给所有做服务的都敲了个警钟:做生意是互相成全,既要卖好东西,更要尊重人。出岔子时,一句真心的“对不起”,比十句“你不该来”管用百倍;主动担责,比砸千万广告都暖人心。消费者的脚能从坏门前挪开,但企业若丢了服务初心,就再也赢不回走向它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