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康乾盛世是谎言?和珅抄家 2 亿两,闭关锁国埋祸根

1799 年的反差:一边抄家一边饿殍乾隆六十四年正月初三(1799 年 2 月 7 日),89 岁的乾隆刚断气,嘉庆就下

1799 年的反差:一边抄家一边饿殍

乾隆六十四年正月初三(1799 年 2 月 7 日),89 岁的乾隆刚断气,嘉庆就下旨抄了和珅的家。从和珅府里搜出的黄金、白银、古玩,折算下来竟有 2.6 亿两 —— 相当于清朝 15 年的国库收入。

同一时间,河南、山东的田野里,成群百姓挖着观音土充饥。这年冬天,仅山东一地就有 30 万人流离失所。一边是权臣的滔天财富,一边是百姓的生存绝境,所谓的 “康乾盛世”,在这年露出了最矛盾的一面。

被称道的 “盛世答卷”:疆域与人口的狂欢

若只看表面数据,康雍乾三朝确实够得上 “盛世” 名号。

1683 年康熙收复台湾,1697 年平定噶尔丹,将蒙古纳入版图;1727 年雍正设驻藏大臣,巩固西藏统治;1759 年乾隆平定大小和卓,疆域达到 1316 万平方公里,比明朝鼎盛时大了近一倍。

人口更是爆炸式增长:康熙初年全国仅 1 亿人,到乾隆末年竟突破 3 亿。这背后有番薯、玉米等外来作物的推广,也有雍正 “摊丁入亩” 政策的推动 —— 取消人头税,百姓敢生孩子了。

支持 “盛世说” 的人常举两个例子:康熙年间修《康熙字典》,乾隆时编《四库全书》,文化看似繁荣;1723 年雍正推行 “火耗归公”,把官员私收的赋税结余收归国库,一度让吏治清明。

康熙晚年的隐忧:800 万两国库与怠政

但这份 “答卷” 里藏着不少水分。1722 年康熙去世时,国库只剩 800 万两白银,相当于全国半年的税银。为啥这么穷?一方面是常年打仗 —— 平三藩花了 5 年,打噶尔丹耗了 10 年,军费像流水一样花;另一方面是康熙晚年怠政,官员腐败成风,江南的漕运官员,每年光克扣粮食就达百万石。

更严重的是土地兼并。据《清实录》记载,康熙末年,江南地区 70% 的土地都在地主手里,农民要么当佃户,要么逃荒。1711 年,河南滑县爆发农民起义,虽然很快被镇压,但已暴露 “盛世” 下的民生危机。

雍正的 “救火”:改革者的孤独与阻力

雍正登基后,想挽狂澜于既倒。他推出三大改革:火耗归公、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火耗归公让官员不能再私吞赋税,摊丁入亩让穷人少交税,士绅一体当差则打破了读书人免劳役的特权。

但改革阻力大到难以想象。士绅阶层骂他 “不顾圣人礼法”,官员私下抵制 —— 江苏巡抚张伯行,就故意拖延摊丁入亩的推行,被雍正连降三级。雍正虽然铁腕,甚至设军机处加强皇权,但改革只维持了 13 年。1735 年他去世时,国库涨到 6000 万两,可士绅与官员的怨气,早已埋下隐患。

乾隆的 “泡沫”:下江南与闭关锁国

乾隆接过的是充盈的国库,可他把 “盛世” 变成了泡沫。他六下江南,每次都要花 200 万两,沿途官员借机搜刮百姓;他重用和珅,让腐败从中央蔓延到地方 —— 和珅的党羽遍布各省,连科举考试都能买官。

更致命的是 1757 年的闭关锁国政策。乾隆下令关闭厦门、宁波等港口,只留广州对外通商。这时候,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蒸汽机已经问世,而清朝还在禁止民间研制新式武器。1793 年,英国使团带着蒸汽机模型访华,乾隆却认为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直接拒绝通商,彻底错过了与世界接轨的机会。

争议不休:是盛世还是危机潜伏期?

现在讨论 “康乾盛世”,两派观点吵得不可开交。

支持者说:没有康雍乾打下的疆域,就没有现在中国的版图;人口从 1 亿到 3 亿,说明百姓至少能活下去。他们翻出《红楼梦》里的描写,说江南富贵人家的生活,堪比唐宋盛世。

反对者则反驳:所谓的 “人口增长”,不过是番薯玉米的功劳,而非民生改善 —— 乾隆年间,普通农民一年的收入,连一家人的口粮都不够;闭关锁国让清朝技术落后,1840 年鸦片战争的惨败,早在乾隆时就注定了。

还有学者指出:“康乾盛世” 是清朝自己的说法,当时的欧洲传教士在日记里写,北京街头到处是乞丐,百姓穿的衣服还不如欧洲的佣人。这种 “自夸的盛世”,更像在掩盖结构性危机 —— 官僚腐败、思想禁锢(文字狱)、技术停滞,这些问题在乾隆后期集中爆发,最终让清朝走向衰落。

三朝之后:盛世的启示

1799 年乾隆去世,短短 41 年后,鸦片战争爆发,清朝被迫打开国门。回头看康雍乾三朝,与其说这是 “盛世”,不如说这是中国封建王朝的 “最后辉煌”。

它的辉煌在于:用传统皇权手段,做到了疆域最大、人口最多;它的悲哀在于:沉浸在传统里,看不到世界的变化。所谓的 “盛世”,不过是封建制度的回光返照,当工业文明的浪潮袭来,再大的 “盛世” 也会被冲得粉碎。

如今我们讨论康乾盛世,不是为了争论 “是” 或 “否”,而是要记住:真正的繁荣,从来不是靠疆域和人口数字堆出来的,而是开放、创新与民生改善的结合。一旦停下前进的脚步,再辉煌的 “盛世”,也会变成历史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