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0岁男童烟花身亡案二审未判,责任划分引争议

一场烟花悲剧,二审庭审4小时未决2024年2月12日,河南开封尉氏县10岁男孩肖肖(化名)在彩虹桥游玩时,被突然飞来的烟
一场烟花悲剧,二审庭审4小时未决

2024年2月12日,河南开封尉氏县10岁男孩肖肖(化名)在彩虹桥游玩时,被突然飞来的烟花击中头部,送医后因开放性颅脑损伤重型不幸离世。这场本该欢乐的元宵节,成了一个家庭永远的痛。

一年多后,案件迎来二审。10月13日,开封中院开庭审理此案,庭审持续4小时未当庭宣判。一审中,法院认定:受害者损失95万元,14岁嫌疑人张小强及其监护人担40%责任,乡政府因管理失职担50%,肖肖父母因监护疏忽担10%。但二审中,三方均对责任划分提出异议——肖肖父母坚称“监护人无过错”,张小强一方否认烟花致死关联,乡政府则强调“60万是人道帮扶”。

这不是“谁该赔钱”,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1. 孩子的命,不该被“责任比例”切割

肖肖才10岁,元宵节和家人出门玩,却被烟花击中再也没醒来。对他的父母来说,“责任划分”四个字太冰冷——他们失去的是捧在手心里长大的孩子,是未来无数个春节的团圆,是再也无法喊“爸爸”“妈妈”的遗憾。

一审判决后,肖肖父母坚持“监护人无过错”:事发时烟花从哪来?怎么飞的?谁能百分百预料?他们不是不担责,是实在无法接受“孩子出事,自己也要挨罚”的逻辑。就像一位母亲在法庭外哭着说:“我每天睡前都要摸摸他的照片,这10%的责任,要我怎么背?”

2. 张小强一家的“委屈”,藏着法律的严谨

张小强父亲张祥在庭审后说:“我们不是不想担责,是没有证据证明孩子错了。”他拿出烟花燃放时间、地点、距离的证据,试图证明“不是我家孩子放的烟花”。这种“拼命自证清白”的劲儿,让人心疼——谁愿意自家孩子被卷进人命官司?

但法律的严谨,恰恰需要这种“较真”。烟花致死的关键证据链是否完整?张小强燃放的是否是同一批次烟花?事发时是否有其他烟花干扰?这些疑问不解决,“40%责任”就难以服众。张祥说“若真是我孩子错,我认”,但法律要的,是“铁证如山”。

3. 乡政府的60万,是帮扶,不是“免责符”

乡政府一审被判担50%责任,二审仍坚称“60万是人道主义帮扶”。这话听着暖心,却也扎心——如果“帮扶”能覆盖法律责任,那法律的公平性在哪里?

乡政府作为公共活动管理者,对节日期间烟花爆竹燃放的监管、对人流密集区域的安全提示,本就是职责所在。肖肖出事的彩虹桥,是否设置了足够的安全警示?对违规燃放烟花的行为,是否做到了及时制止?这些“管理职责”,不该用“帮扶”一笔带过。

比“谁该赔钱”更重要的,是“别再让孩子受伤”

二审未宣判,案件的最终责任划分仍未定论。但无论结果如何,肖肖的生命永远停留在了10岁。这场悲剧,撕开了公共安全的隐痛:节日期间的烟花爆竹,该不该更严格管理?人流密集区域的防护,该不该更到位?家长的监护、政府的监管、嫌疑人的自查,每一环都不能松。

我们常说“意外无处不在”,可“意外”的背后,往往是责任的缺位。愿肖肖的故事,能让更多地方重视公共安全:多设警示牌,多查违规燃放,多给孩子留一份安全空间。

最后想问问:你觉得这起案件的责任该如何划分?对公共安全管理,你有什么建议?评论区聊聊,愿所有孩子都能在安全的环境里,快乐长大。

愿肖肖安息;愿他的父母能慢慢走出伤痛;愿类似悲剧,再也不要发生。

(文中人物为化名,事件源自极目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