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达子
本文共2823字,阅读时长大约6分钟
前言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红楼梦》里王熙凤的这句话,用来形容秦末权臣赵高的结局实在是太贴切不过了。
作为秦帝国权力游戏里最会翻手为云的玩家,赵高的人生像一场极致的豪赌:从沙丘之变时篡改遗诏、赐死扶苏与蒙恬,到伙同李斯架空胡亥成为影子皇帝,再到指鹿为马清洗朝堂异己,最后干脆用毒酒结果了秦二世的性命。
赵高明明掌控了整个局面,为什么会栽在子婴手里?是子婴藏得太深,还是赵高飘得太狠?今天老达子就来给大家带大家一探究竟~
赵高的权力巅峰赵高的发家史,本质上是一场赌徒的游戏。
他原本是秦始皇身边的中车府令(管皇帝车马的官),因为会来事、懂法律,慢慢成了胡亥的老师。秦始皇死后,他看准机会,联合李斯篡改了遗诏,并赐死扶苏、立胡亥为帝。从此,他的权力就像滚雪球一样膨胀了。
他先杀了李斯,自己当上丞相。再用指鹿为马为自己立威,最后干脆连胡亥都不放在眼里了。
杀胡亥的那天,赵高找了个完美借口:山东的盗贼(指项羽、刘邦)都打过来了,你胡亥要负全责。
《史记·秦始皇本纪》里详细写了当时的场景:阎乐带着人冲进望夷宫,先杀了守门的卫士,然后拿着刀指着胡亥的鼻子骂:你骄横无道,杀人如麻,天下人都反你,赶紧自己了断吧!胡亥吓得浑身发抖,还想求饶:我能见见丞相吗?阎乐说不行。胡亥又说:那给我一个郡,让我当王总行吧?不行。那当万户侯?还是不行。最后胡亥哭着说:我愿意和妻子儿女当老百姓,像其他公子一样行吗?。阎乐不耐烦了:我是奉丞相的命令来杀你的,你废话再多也没用!
胡亥没办法,只能拔剑自杀。这个曾经坐在龙椅上作威作福的皇帝,死的时候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穿。
杀了胡亥,赵高没急着当皇帝,他还没傻到直接抢龙椅。相反,他装模作样地召集大臣,说:现在六国都复立了,秦朝不能再称皇帝了,应该降为秦王,然后立胡亥的侄儿子婴为秦王。
赵高打的什么算盘?
他想通过降低子婴的身份,弱化他的正统性,只要子婴不是皇帝,只是秦王,那赵高还是那个总揽朝政的丞相,你敢不听我的?
在赵高看来,这一步堪称完美:既除掉了不听话的胡亥,又立了个软柿子子婴,自己的权力稳如泰山。
但赵高忘了,权力的本质是威慑力,而威慑力需要基础。他的权力基础,早就被他自己掏空了。
赵高的权力早就千疮百孔了赵高杀胡亥的时候,外面的世界早就乱了。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灭了章邯的20万秦军主力,秦军的家底没了。刘邦也带着义军已经打到武关(陕西丹凤县),离咸阳只有一步之遥了。再加上各地的盗贼(反秦义军)像潮水一样涌进来,赵高根本挡不住。
更要命的是,军方根本不支持赵高。章邯投降项羽后,咸阳的守军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赵高曾想派军队去守武关,结果士兵们一听要打刘邦,全跑了。谁愿意为这个杀皇帝的奸臣卖命?
不光军方不支持赵高,就连朝廷的大臣们也早想反了。赵高的指鹿为马虽然杀了一批大臣,但剩下的人不是怕他,而是等着看他死。《史记·李斯列传》里说,赵高杀胡亥后,群臣弗许。大臣们表面上服从,心里早就恨透了他。尤其是那些跟着秦始皇打天下的老臣,比如冯劫、冯去疾(可惜这两人已经被赵高杀了),他们根本看不起这个宦官出身的丞相。
最关键的是,子婴不是胡亥。胡亥是个只会玩的富二代,子婴却是个藏得深的狠人。他早就看清了赵高的算盘:你立我为秦王,不是因为我听话,是因为你想操控我。
所以子婴一上位,就开始装孙子。他说自己生病,连宗庙祭祀都不去,要知道,古代皇帝(秦王)不去宗庙,是大逆不道的事。
他让身边的宦官韩谈、儿子跟着自己,偷偷商量对策。《史记》里说,子婴对他们说:赵高杀了胡亥,怕群臣杀他,才立我为秦王。他迟早要杀我,不如先下手为强。
赵高的末日,终于到了。
按照规矩,新秦王即位前要去宗庙祭祀,喝斋戒酒。子婴病了好几天,赵高催了好几次,子婴都不去。最后赵高急了,他怕群臣说他不敬宗庙,只能亲自上门催。
那天,赵高穿着丞相的官服,气冲冲地走进子婴的寝宫:宗庙祭祀是大事,秦王怎么能不去?子婴坐在床上,面无表情地说:我病了,走不动。赵高更生气了,上前一步想拉子婴起来,就在这时,躲在帐后的韩谈突然冲出来,一刀刺进赵高的胸口。
子婴与其子二人谋,令韩谈刺杀高——《史记》
这个曾经权倾天下的丞相,死的时候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
赵高的三个致命误判1.第一个误判:他以为子婴是软柿子赵高选子婴当秦王,无非就只是想扶立一个傀儡皇帝,他以为选了子婴,就能继续当幕后的操盘手:让子婴挂个秦王的虚名。
可他完全看错了子婴的底色。
子婴不是没脾气的软柿子。早在胡亥要杀光兄弟姐妹时,子婴就敢站出来硬刚:“臣闻轻虑者不可以治国,独智者不可以存君……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史记・秦始皇本纪》)
翻译过来就是:“你杀忠臣立小人,会让大臣离心、士兵寒心!”这份胆量,早就在告诉赵高:我子婴不是任人拿捏的主儿。
子婴更不是没脑子的傻子。当赵高要他去宗庙“斋戒即位”时,他立刻识破了杀机:“丞相高杀二世望夷宫,恐群臣诛之,乃详以义立我。我闻赵高乃与楚约,灭秦宗室而王关中。今使我斋见庙,此欲因庙中杀我!”
他太清楚赵高的算盘了,想借宗庙仪式的名头,在无人之地杀他灭口。
2.第二个误判:他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一切赵高杀胡亥时,大概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一切了。朝堂上指鹿为马没人敢反对,军队里章邯虽然投降,但剩下的兵还听他调遣,连皇帝的性命都攥在手里。
可他忘了,权力的本质是共识,而不是威慑。他的权力,从来不是大臣们拥戴来的,而是靠杀人立威吓出来的。指鹿为马时,大臣们要么跟着说瞎话,要么装没看见,但心里都恨得牙痒痒。李斯死后,秦廷的文武官员早就对他离心离德。甚至连他的亲信,都未必真心站在他这边。
3.第三个误判:他误判了子婴的策略子婴杀赵高的过程,《史记》写得清清楚楚,像一场精心设计的请君入瓮。
整个过程,子婴只用了隐忍两个字。他太清楚了,如果和赵高硬拼,自己是没胜算的,因为赵高手里有兵,朝堂上有党羽。所以他选择“以退为进”:你不是觉得我怕你吗?那我就让你觉得我更怕你,等你放松警惕了,再一刀结果你。
赵高到死都没明白:子婴的不敢去,不是害怕,而是引蛇出洞。子婴的装病,不是软弱,而是等待时机。他以为自己在“操控子婴”,实则早就成了子婴的“猎物”。
老达子说赵高的故事,其实是所有权臣的镜子:靠阴谋上位的人,终会被阴谋反噬;靠恐惧维持权力的人,终会被恐惧淹没;不解决根本问题的人,终会被根本问题打倒。
就像《史记》里说的:“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那个指鹿为马的清晨,其实早就注定了赵高的结局。当所有人都不敢说真话时,你以为自己控制了一切,其实你已经成了孤家寡人。
而子婴的刀,不过是戳破这个谎言泡泡的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