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是否有契约精神,跟什么有关呢?
很简单,就两个字:人品。

其它的,年龄,经历,学历,职位,收入,家庭,等等等等,都不是决定性因素。人品决定了这个人有没有契约精神。
曾经遇到过一个团队。
年龄分布范围还蛮广的,从二十几岁到五十几岁。
当时做的项目不算难,但却有点细碎。涉及到的人事物比较多,有些地方有点难搞。而参与的团队构成,本身也比较复杂。各个板块之间的利益牵扯,做事风格,相差甚远。倒也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孰优孰劣。但既然要一起完成同一件事,那就得把所有人的节奏,大致调到差不多的频道。
所以在一开始,就开了好几次会。不为别的,就是在工作方式上,达成共识。本来以为很简单,只要把规则讲清楚,然后看看大家有没有问题,哪些困难,怎么补充。芥菜树下看,正常沟通之后,应该很快就能达成共识。
然而,过程中的拉扯超乎想象。
首先,有一部分同事,无法理解开这些会的必要。他们觉得,你把事情讲一讲,任务分配一下。大家各自去干,不就成了。干嘛还得花时间搞这些虚不拉几的东西?他们认定了这只是在走形式,所以开始根本就不配合。通知十点到会议室,有人就是临时说有事,或者拖拖拉拉十点半才现身,或者开到一半就跑出去打电话。总之,有一部分人就是不重视。
带来什么结果?
其他人受到他们的影响,不重视前期沟通:既然他们无所谓,我干嘛要认真。前面两次会,几乎草草收场。后来没办法,找到几个负责人,强行要他们重视,第三次会才开得像个样子。
后期的工作推进受到影响。有些人的脑子,就是转不过来。即使人在场,心也不在。别人认真沟通明白了,后面执行的时候,基本上就按照讲好的来。那些不重视,也心不在焉的,以为自己啥都懂,啥都知道。结果干起活儿来,还是按照他们的老一套,完全就没把沟通好的东西放进脑子。后面大部分的幺蛾子,都是这帮家伙做出的贡献。
在基础的框架和工作方式上,好不容易达成了共识。以为可以往下走了吧?想得太简单了。除了那些因为没搞明白共识而瞎来的人之外,更严重的问题,发生在另一群人身上。两三个,人数不多,但危害不小。
原因就在于,他们缺乏契约精神。
其中有一个,学历还很高。工作不到位,别人提醒他,之前已经达成共识。结果他反问一句:“那个共识又不是法律!”“做事要灵活!当时只是说说而已,也要看具体的情况。”……
这,就很难再沟通下去了。
项目后来也能交差,但效果一般。
那位做事“灵活”的高学历“聪明”人,此后不再合作。
原创不易,一见你就happy。转载需本人授权。不想错过职场趣聊,关注:<芥菜树下>,闲话职场,南北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