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三国演义在日本大结局后,观众哭着联名上书电视台重播,竟然惊动了天皇
有人说,B站870万弹幕送丞相,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当年央视准备筹拍《三国演义》,找来了刚拍完《红楼梦》的王扶林做总导演,5个导演一块儿拍摄花费4年才拍完了这部不朽之作。
这件事不仅在国内引发了轰动,隔壁的日本观众也很兴奋。
94版《三国演义》被日本购入版权后,日本国内一经播出,几乎万人空巷,以至于大结局播完了许多人意犹未尽,纷纷联名上书NHK电视台请求重播,这件事还惊动了天皇。
因此,94版《三国》就成了日本历史上唯一一部连播两遍的中国电视剧,可见其追剧热潮之盛。
【1】
天价交易,一集1.5万美元(也有说1万美元)的传奇。
1994年,中国央视版《三国演义》刚刚完成拍摄,日本NHK电视台的 representatives 就迫不及待地找上门来。
当时国内的版权概念还不成熟,双方谈判时,中方制片人报出了一个自认为高不可攀的价格——每集1.5万美元,这个价格在九十年代初的中国无疑是个天文数字。
按照当时汇率,一集的价格接近9万元人民币,而当时中国最富有的“万元户”家庭资产也不过万元。
更令人惊叹的是,像唐国强这样的核心男一号演员,一集的收入仅为250元,整个剧集的全部收入还不及日方购买一集成本的四分之一。
出人意料的是,日方代表甚至连价都没还,当场拍板签下合同。日本人的爽快让中方制片人措手不及,几乎悔青了肠子——价格显然报低了。
但这笔交易背后,是日本人对三国文化的痴迷与渴望。
实际上,在《三国演义》还在筹备阶段,日本投资方就曾主动找上门,表示愿意承担全部投资,但提出了一个让中方无法接受的条件:让日本演员出演诸葛亮一角。
这一要求被导演王扶林想也没想就拒绝了:“中国的历史中国的人物,只能由中国人拍,才能演绎出人物的灵魂。”
【2】
94版《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至今仍是中国电视剧史上的一座高峰。
总投资1.7亿元(1994年币值),近1亿元用于搭建涿州、无锡影视基地,复原汉代建筑群。
为拍摄“火烧赤壁”,剧组动用72艘船、20吨燃油,2300位群众演员,并耗资18万租用直升机航拍。
战争场面更是调遣解放军一个师参与拍摄,群演总数超40万人次,开创中国电视剧实景拍摄先河。
美术指导曹斌回忆,领导当时对他们提出的要求是:“我们要拍到20年以后没有人敢拍三国”。
在细节上,剧组同样考究至毫厘:盔甲按汉代形制手工打造,诸葛亮临终素袍绣2789针暗纹;道具如“木牛流马”经历史考据复原。
演员们同样付出了巨大努力:主要片酬仅250元/集(税前),唐国强赤脚拍“借东风”冻伤双脚,陆树铭为“丹凤眼”妆容留永久疤痕。
音乐创作也历经坎坷。
谷建芬为电视剧创作了《滚滚长江东逝水》等经典歌曲,却因为是女性而遭到“嫌弃”。一位领导甚至直言:“《三国演义》是英雄之歌,不要找女作曲家写。”
但谷建芬不服输,连夜重写,最终创作出了那首流传至今的经典主题曲。
【3】
当《三国演义》登陆日本后,立刻引发了一场全民观看狂潮。
日本NHK电视台播出该剧时,街头巷尾几乎空无一人,收视率节节攀升。
日本观众为剧中的英雄形象和宏大叙事深深吸引,尤其是诸葛亮、关羽、曹操等人物形象,成为了日本人津津乐道的对象。
更令人惊讶的是,当全剧播毕,日本观众意犹未尽,纷纷哭着联名上书电视台,强烈要求重播。
但这给NHK电视台出了个难题:一方面重播需要再次购买版权,支付新的费用;另一方面,当时的日本电视台并没有重复播放同一部电视剧的先河。
事情甚至惊动了同样作为“三国粉”的日本明仁天皇。
在观众的强烈要求和天皇的过问下,电视台最终决定再次向中央电视台购买并重播此剧。
据说在此剧重播时,甚至一度引发日本家庭录制设备的断货——很多人都想趁电视台重播,自行录制电视剧内容,以便随时观看。
【4】
日本人为何对《三国演义》如此痴迷?这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一般认为,三国故事在江户时代初期(约1604年)已传入日本。
1616年,江户幕府的缔造者德川家康逝世前,仍叮嘱要将《三国演义》一书作为他的陪葬,印证了当时三国文化在日本大名、武士阶层和知识分子中的流行。
直到日本天保年间(约中国清道光年间),日本画家葛饰戴斗绘制完成75册的《绘本通俗三国志》,以图画的形式,将三国演义的内容在平民中间广泛普及,自此三国文化开始全面深入日本社会的每个角落。
日本社会对《三国演义》的痴迷程度令人惊叹:《三国志》在日本先后发行33次,《绘本通俗三国志》《三国平话》《通俗三国志》共发行3亿册。
考虑到日本只有1亿多人口,相当于家家户户《三国演义》收藏量达四五本之多。
漫画家横山光辉的《三国演义》漫画,一次发行量就超过7000万册。
日本还根据《三国演义》,制作出了一系列三国题材的游戏,如《三国志》《真·三国无双系列》等,至今影响深远。
【5】
为什么《三国演义》能在日本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
《三国演义》大开大合的军事对垒和波诡云谲的权谋争斗,满足了岛国人民的心理需求。
日本幕府时代的权力争斗,在狭窄的岛国土地上充满局促感,而《三国演义》的宏观权谋和战争,正弥补了这种缺憾。
对于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物性格的刻画,很易使日本读者联想起日本战国时代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等人物。
对于实力最弱的刘备的同情也往往映照到了日本民众对鎌仓时代的悲剧英雄源义经的同情心理。
在最受欢迎的三国人物评选上,诸葛亮常年霸榜。
诸葛亮这种智慧化身的悲剧英雄——才比天高却又命比纸薄,一生鞠躬尽瘁,却未能实现北伐一统大业——深深打动了日本观众。
诸葛亮在三国里扮演的角色,最动人的地方是与刘备的友谊,以及通过智慧夺取胜利和鞠躬尽瘁的成业之心。
这与日本畅销漫画《周刊少年Jump》的三大创作原则“友谊、努力、胜利”完美契合。
这种跨越时代不过时的三大精神,或许才是三国文化在日本真正经久不衰的原因。
【6】
B站870万弹幕送丞相,是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如今1994版《三国演义》是许多观众心目中,三国故事无法逾越的巅峰,每当三国的故事再被翻拍一次,这个版本就会再火一次。
有观众这样评价它与新版三国的区别:新版三国感觉全员演技都很好,每个角色都刻画的相当到位,不像老版三国,是摄像师扛着摄像机去三国拍的。
当时条件等都很不足,但是反而突出了那种战火纷飞年代的真实感。
那时候没有特效、没有替身,所有的打戏、马戏都是演员亲自上阵,但所有的一切都共同构成了最好的视觉效果。
1994版《三国演义》在日本爆火,也证明了一件事:好作品的生命力从来不会被国界影响。
后来《三国演义》剧组还在剧组去泰国演出时,受到了泰国国宾级的礼遇,泰国国王的叔叔还亲自坐轮椅接见了所有主创。
这些都是后话了。
我要说的就是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