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走向共和里新军阅兵那段,将士们喊着吃袁大帅的饭,穿袁大帅的衣,为袁大帅效力,不少人觉得这也太夸张了,可搁中国古代军队里,这事儿真不算新鲜古代朝廷对武将在军队里树权威,大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啥?因为没了绝对权威的部队,根本没法打。
就说北宋吧,朝廷怕武将坐大,搞了个将官轮换制,将领刚跟士兵混熟就被调走,结果禁军百万大军看着吓人,真打起来比纸糊的还脆。后来靖康之耻,金兵一南下,中央军立马垮了,反倒是西军折家军这些武将权威重的部队能扛事儿。到了南宋,岳飞韩世忠他们的岳家军韩家军,不都是靠着强化武将权威才打胜仗的?所以说,剧里那口号虽有点刻意,可实质差不太多袁世凯把北洋新军往私人武装带,初期清政府还真没太反对。
清政府心里有小算盘只要把人事权后勤补给攥在手里,袁世凯再能折腾,新军也翻不了天。断了粮饷,看士兵还听不听他的?袁世凯也门儿清,那会儿他看着受重用,其实就是个小角色,慈禧不用出手,荣禄一个人就能收拾他,办法简单得很断供!没了粮饷,军队就是散沙。
可这一切,都在八国联军侵华后变了味。辛丑条约签了,列强拿了钱都撤了兵,就俄国不走,还留了17万大军占着东北那是清朝的龙兴之地,老家被占,慈禧坐立难安。
袁世凯瞅准机会递了奏折,说之前打八国联军,精锐都打没了,中央连像样的禁军都凑不齐,万一俄国过了山海关,北京就危险了,建议赶紧编练新军。慈禧一看奏折,再想起之前东南互保,地方大员不听指挥的事儿,心里发寒,立马准了,还让袁世凯当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是想在张之洞李鸿章之后,再扶个听话的汉族大员。
袁世凯接了任命,立马搞出北洋营制饷章,靠中央拨款为主直隶出钱为辅,开始小站练兵。刚开始,他把手里七千新军扩到一万,编了个常备军左镇满员该12万,算没满编的试点。没练多久,又扩到三万,还从旧军队里挑挑拣拣,编了步兵协马队标,弄出常备军右镇这两镇就是北洋新军最早的正规部队,主要任务是拱卫北京。
到了1904年光绪31年,这两镇整训完,慈禧为了加强控制,改名叫北洋常备军第一二镇。袁世凯练兵又快又好,慈禧挺高兴,不仅让他参与新政,还放手让他接着练。袁世凯趁机退到幕后,让段祺瑞接着干,段祺瑞也给力,练出了北洋常备军第三镇,自己当指挥官北洋六镇里,仨镇就这么出来了。
更关键的是,袁世凯早有打算,他让段祺瑞从第三镇抽骨干编第四镇,再从第四镇抽人编第五镇。这么一来,段祺瑞的第三镇成了孵化器,第四五镇的头头脑脑,大多是第三镇出来的。段祺瑞对袁世凯忠心耿耿,他的人自然也跟着认袁世凯北洋军不知不觉就成了袁世凯的自己人。
慈禧不是没看清袁世凯的小动作,可那会儿清政府人才早就断档了,除了袁世凯,没人能撑起新军。八国联军把朝廷的底气打没了,东北又被俄国盯着,只能靠着袁世凯的北洋军撑场面。一来二去,袁世凯就尾大不掉,最后成了送清朝上路的人谁能想到,当初朝廷想用来保江山的新军,最后会变成掘墓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