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的爆发跟杨贵妃没有半毛钱关系,根本原因是制度缺陷下的必然结果,李隆基后期昏聩也只是催化剂而已。
所谓的制度缺陷,就是节度使制度成形之后,权力过大的问题。
节度使的出现,与募兵制的产生是有因果关联的。

唐朝前期采用的是府兵制。
所谓府兵制,就是把农民编组成军队,每年定期参加军事操练,战时集结起来打仗,平时在家务农,这样一种兵农合一的军制。
而府兵制是建立的均田制的基础上的,均田制是当时最根本的土地分配制度,唐朝会按照户籍人口,给农民分配土地,然后采用“租庸调”这种方案征收赋税和劳役。
租,就是每个人每年要向朝廷交纳粟二石。
庸,就是每人每年要向朝廷交纳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
调,就是每个人每年要服徭役二十天。
如果参加军队,成为在籍的士兵,那么士兵本人直接免除租庸调,但是士兵的家人并不能免除。
均田制发展到唐玄宗时代,随着土地兼并问题的日益严重,已经无法搞下去了,均田制遭到破坏后,府兵制也开始瓦解。
这里面,府兵制瓦解的原因中,唐朝频繁的对外战争以及驻地将官的剥削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由于战争频繁,农民经常要出去打仗,即使不打仗也需要长期驻守边塞,那么,府兵作为家里的壮劳力,长期在外征战,或者驻守边疆,家里的土地就很容易出问题。
一来,农民家里长期少一个壮劳力,导致土地耕种不过来,进而荒芜,一旦家里出点什么事情,或者发生天灾什么的,有可能就把土地卖了换钱,以度过难关,这个过程就会引起新的土地流转,最终变成土地兼并。
二来,均田制实行两百多年下来,随着土地兼并、变迁,以及人口增长,朝廷手里控制的土地越来越少,很多府兵出去打仗立了功,按照规定,朝廷要授予他们“勋田”的,但这时候朝廷没那么多土地,很多时候都兑现不了。
而且唐朝自唐高宗时代起,对外战争频繁,唐朝本身周边的地缘环境也比较恶劣,尤其是跟吐蕃人之间的战争,强度大,打败仗也有不少。
很多府兵出征一次,就死在了战场上,阵亡率是很高的。
再加上驻地将领压榨府兵,把他们当奴仆使用,综合多种原因之下,府兵开始大量逃亡,很多人都不愿意再当府兵了,因为不划算,丢掉性命的可能性又很高。

到了唐玄宗时代,为了应对严峻的安全问题,开始采用募兵制,也就是朝廷出钱募兵、养兵,由此形成职业兵。
募兵制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它关键就是与之配套的节度使制度有严重的缺陷。
李隆基时代,为了取得战场上的优势,避免地方官掣肘节度使的军事行动,朝廷给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最后演变成,一个节度使往往掌管一州或数州的地盘。
节度使在辖区内控制着本地区的财权、兵权、行政权,而且地盘还比较大,这样一来,节度使在辖区内,无形中就成了事实上的土皇帝。
像安禄山这样的,一个人兼任三镇节度使,手里不仅掌控着大片的地盘,还有财权、兵权、行政权,这就是他起兵造反的底气。
一个封疆大吏,掌握着一大片地盘和大规模的人口,手握当地军、政、财大权,那就有了和朝廷叫板的资本。
这种情况下,就算李隆基时代,安禄山没有起兵,将来也会有李禄山、张禄山在某个时间节点起兵造反的。
这是制度缺陷下的必然结果。
财权、行政权、兵权,这三样东西是最核心的权力,朝廷一旦全给了节度使,就等于是埋下了叛乱的种子。
这种有严重缺陷的制度,一直到宋朝,才被纠正过来。
同样是募兵制,宋朝也是朝廷出钱募兵、养兵,但他们吸取了唐朝的教训,在权力架构中严格实行了制衡方案。
比如,宋朝的禁军被分成了三支,分属于三个机构统领,称为三衙,但三衙的权力有限,只负责管理军队以及练兵,没有调兵的权力,需要打仗的时候,领兵的将领又会临时任命,以达到兵将分离的效果。
而宋朝的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有调兵的权力,但没有统兵之权。由此,形成一套严密的制衡体系。
此外,宋朝在权力分配上,将财权、行政权、兵权进行了分离,以三权分立的原则,设置三个机构,同平章事为首席宰相,参知政事为副,掌管行政权,枢密院掌管兵权,但权力有限,三司使掌管财权,地方上的官员权力配置,也按照这个原则设置。
由此,宋朝斩断了地方大员发动叛乱的根基。

再回到主题,如果李隆基身边的宠妃是一个像长孙皇后那样的贤德之人,安史之乱还会不会爆发?
这事儿它就跟杨贵妃没有半毛钱关系,李隆基是一个实权皇帝,也是一个对权力极其敏感的人,他是不允许后宫干政的,杨贵妃对于当时的朝政大事也没有多大的影响力。
她的任务就是每天陪皇帝吃喝玩乐,谈情说爱,几乎不涉及朝政事务。
安史之乱的爆发,跟皇后或宠妃是否贤德没有任何必然联系,只和节度使这个制度的缺陷有根本关联。
就算当时李隆基身边的是一个像长孙皇后那样的贤惠女子,兴许她能像长孙皇后那样,约束娘家人,不会让杨国忠成为宰相,朝廷和安禄山之间的矛盾也不会激化,过两年安禄山也就死了,但她并不能阻止藩镇武将叛乱的事情发生。
因为制度缺陷摆在那里,节度使掌握的权力过大,藩镇武将起兵谋反的事情早晚会发生,只是时间问题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