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救命!顺德这10样,吃一次想三年

珠江三角洲的泥沙堆出顺德时,还没有 “鱼米之乡” 的名号。明景泰三年(1452 年)朝廷划南海、新会部分土地设县,这方水

珠江三角洲的泥沙堆出顺德时,还没有 “鱼米之乡” 的名号。

明景泰三年(1452 年)朝廷划南海、新会部分土地设县,

这方水土才算有了“顺德”之名,取 “顺天明德” 意,却藏着抗倭护土的硬气,

清代县志里记着,乡民曾凭桑基鱼塘作屏障,把倭寇堵在水道外。

这里的人一辈子绕不开桑蚕与厨艺。

明清时机房昼夜响,丝织品顺着西江卖到南洋,县志载“一船丝出,一船银入”;

到如今,双皮奶的奶皮要蒸得起皱,鱼生的刀工得薄如蝉翼,

顺德菜能凭 “粗料细做” 拿下“世界美食之都”,

靠的是祖辈传下的 “食不厌精” 的较真。

今天,跟诸位聊聊顺德一口封神的十大小吃……

顺德双皮奶

诞生于清末,相传顺德农民何十三误将水牛奶煮出双层奶皮,

后经董孝华改良成“民信”老铺招牌。

2018年列入广东省非遗,2019年升格佛山市级非遗,传承至今已百余年。

选用顺德本地水牛奶,脂肪含量超8%,

经两次加热冷凝形成“上层甘香微皱、下层滑如凝脂”的双皮。

制作讲究“现挤现做”,牛奶从牧场到碗中不超过4小时,

蛋清必用散养土鸡蛋,蒸制时“看天调糖”,

阴雨减糖防腻,晴天增蛋清固形。

如今双皮奶不仅保留冷热两吃传统,更创新搭配爆珠、抹茶等,但顺德人最爱的仍是原味。

“得闲饮茶,食碗双皮奶”,一口便知岭南味,百年风味不褪色。

顺德伦教糕

清咸丰年间梁礼成因夫妻吵架“意外诞生”,

未蒸糕的隔夜米浆混新浆、红糖,柴火不足致蒸制不足,成“板结糕块”,

低价售卖竟因清甜弹牙被抢光,后改良成“岭南第一糕”。

2019年列佛山市非遗,2021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

梁桂欢四代传承至今,民间称“到伦教买糕”,地以糕传名。

糕体如冰晶玉洁,蜂窝气孔自然成,咬下先觉米香涌,后泛清甜回甘,

凉食更显弹牙爽滑,夏食消暑开胃。

当地人早茶必点,婚嫁喜事摆盘,老街坊见面问“食咗伦教糕未”,方言里“益街坊”就是这口甜。

非遗技艺讲究米浆发酵9小时,火候精准控温,蒸后冷却切片,

全程不用添加剂,全凭手艺人对米性、酵性的拿捏,

这才是顺德人“抵食”的底气,

甜而不腻,简而见真,烟火气里藏着五百年传承的味觉密码。

大良蹦砂

清乾隆年间“成记”老铺首创,因形似蝴蝶(顺德人称“崩砂”)得名。

李禧记改良后,咸甜南乳香撞入齿间,金黄油亮如蝶翼,咬下“咔嚓”脆响,

内里却酥化如流沙,热气腾腾里藏着老手艺人的倔强,

发面种要等足三小时,南乳酱得抹匀每层薄片,

油炸时火候必须“猛火定型、慢火催香”,多一分焦糊,少一分不脆。

逢年过节,阿婆总爱拎一袋蹦砂串门,说“食过返寻味”;

外地人慕名而来,必到李禧记分店“拗造型”,买上几盒当手信。

如今它位列省级非遗,却仍是街头巷尾的烟火气,

老茶楼里配着普洱茶,阿公阿婆边嗑边话当年,连“咩话”都带着南乳香。

这碟金黄蝴蝶,飞了三百多年,没被时代嚼碎,反被岁月煨得更香。

均安鱼饼

始于清同治年间,仓门人欧阳礼志将鲮鱼肉剁泥压饼,

慢火煎至金黄,创出这道“外脆里嫩、甘香爽滑”的顺德名吃。

其典故藏于民间:相传欧阳家三代传承,从“寿钊鱼饼”铺子飘出的香气,

让街坊“食过番寻味”(吃了还想吃),更传至中山海洲、新会等地,成为岭南水乡的味觉符号。

这枚金黄小饼,需选三两重鲜活鲮鱼,

去骨剁泥后加盐、糖、生粉搅至起胶,手工挞打百次成弹牙鱼胶,再压成薄饼慢煎。

1997年它获“中华名小吃”认证,2020年列入非遗,如今更登航空餐食,年销超900万个。

当地人早茶必点,游客慕名而来,连《流星花园》F4都曾打卡,

一口咬下,鲜汁溢出,是“吃鱼不见刺”的极致体验。

大良牛乳

顺德人唤作“金榜牛乳饼”,明朝便生于金榜村。

旧时村民养水牛挤奶,可小牛争奶,便“杀子取食”取奶,

这典故透着农耕智慧,也带着几分无奈。

如今这咸甜交融的“东方芝士”,用醋盐凝乳、盐水浸透,薄如蝉翼,

佐粥下饭最是“落胃”,老一辈说“牛乳配粥,清热又补身”,成了当地人早餐的“标配”。

这手艺2019年列了市级非遗,可曾因利润薄险些失传。

如今金榜街老铺林立,周大娘牛乳四代传人阿贞,用三十年坚持“十指一心”揉出片片香。

她说“做牛乳要耐得烦,火候、盐度、醋量,差一丝便老”,

这手作温度,让牛乳成了顺德人“舌尖上的乡愁”。

外地人来打卡,记得喊一句“老细,来碗牛乳粥”!

陈村粉

这口“粉”界传奇,始于1927年陈村人黄但之手。

他拒绝硼砂防腐剂,独创“三浸三搓”洗米法,

用青石磨慢碾陈米,蒸出薄如蝉翼、滑似缎子的粉,

当地人喊他“粉旦”,粉便得名“黄但粉”,后因产地改称“陈村粉”。

这粉薄到能透字,韧到扯不断,香得直钻鼻,炒着吃爽、蒸着吃糯、凉拌吃软,

最妙是淋上香油酱油酸姜丝,嗦一口,米香裹着鲜味直冲天灵盖。

如今,陈村粉已列佛山市非遗,

从沙河粉里杀出血路的它,如今能搭咖喱蟹、裹排骨,

甚至包海鲜蒸成“白玉藏珍宝”,成了顺德人的待客门面。

顺德鱼皮角

这“非遗神技”源自明代顺德厨师的巧思,

为破解云吞易煮烂的痛点,用鲮鱼脊背肉刮出雪白鱼青,

经500次摔打成胶,再混入澄粉擀成薄如蝉翼的皮,

裹上猪肉、虾米、马蹄馅,成就“不是饺子胜似饺子”的传奇。

2018年,它被列入顺德区非遗名录,

2024年更升级为佛山市级非遗。

这角儿皮滑似绸,久煮不烂,咬开是爆汁的鲜,

鱼皮Q弹带胶质,内馅香而不腻,蘸点韭黄汤,鲜得直冲天灵盖。

顺德人打边炉、喝早茶都少不了它,连蔡澜都赞“香滑爽口”。

野鸡卷拼炒牛奶

野鸡卷源于明翰林黄谏梦妾烹鸡卷,醒后得野鸡创制,

后经顺德宜春园董程改良,肥肉裹瘦肉,绍酒腌入味,蒸炸切棋子状,外酥里嫩如“化猪油”。

炒牛奶则始于民国龙华,

取未掺水的水牛奶混蛋清,软炒至“比豆腐还滑”,

1988年更斩获顺德美食大赛金牌。

野鸡卷金黄酥脆,咬开是肥而不腻的肉香;

炒牛奶洁白软滑,奶香裹着虾仁的鲜,像把春天含在舌尖。

食材本味为尊,火候精准如尺,吃的是烟火气,也是顺德人“顺其自然”的生活智慧。

龙江煎堆

这颗“油炸蟠桃”自唐代随中原移民南渡,在顺德龙江扎了根。

明末清初《广东新语》载:“以糯粉为圆,入油煎之,以祀及馈亲友。”

最动人的典故要数“阿堆除兽”,

相传年三十怪兽“年”来袭,乡民阿堆以草人裹烈酒鲜肉诱之,醉倒后将其击毙,自己却牺牲。

此后每岁晚,龙江人便炸煎堆敬阿堆,

取“煎堆碌碌,金银满屋”之吉,连港澳至今仍认“龙江煎堆”的招牌。

这枚实心金黄球,皮是糯米粉混粘米粉搓揉炸酥,裹满芝麻,咬下去“咔嚓”脆响;

内馅藏着爆谷花、炸花生与糖浆的甜香,软糯黏韧不硌牙。

制作讲究“三滚三炸”,油温160℃下锅,边炸边翻,越翻越膨,活像“越碌越大”的财气。

如今它是市级非遗……

花生驳撑

旧时叫“薄撑”,

这名字源于粤语“驳撑”即“加锅”之意,

旧时穷人靠它“多煮一餐”顶肚皮,如今却成了正月十九“天穿节”的祭天神器。

老人们说,用红丝线穿薄撑供奉,能替女娲“补天”,保佑风调雨顺。

它的诞生意象十足:

糯米粉混澄面揉成软团,平底锅抹油后,锅铲“撑”开成薄如蝉翼的圆饼,

撒上炒花生碎、芝麻、椰蓉,卷起切段。

外皮煎得微焦带脆,内里软糯弹牙,

甜口咬开是砂糖粒粒爆开的香甜,咸口则裹着腊味虾米,咸香四溢。

当地人最爱的“鸳鸯薄撑”,一甜一咸摆一碟,像极了生活里的苦辣酸甜。

这十样吃食躺在桌上,像顺德人皱巴巴的奶皮,像蹦砂的碎屑,像煎堆上的芝麻。

你夹一筷子,二十年就过去了。

再抬头,巷口的蒸笼还冒着气,砧板上的刀痕又深了几分。

它们不说话,只是陪着一代代人,把日子嚼出响声。

你来,它们就在油锅里翻滚;

你走,它们在你胃里生根。

人活一世,不过为这一口滚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