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开眼界了!”贵州榕江县平寨村,一位村民想要将老房子抬到一边,在原地盖新房,于是

“开眼界了!”贵州榕江县平寨村,一位村民想要将老房子抬到一边,在原地盖新房,于是200多名村民集体合作,将一栋2万多斤的传统木楼整体平移30余米,顺利完成了这场“硬核”搬家,整个过程都未使用机械。网友:团结就是力量! 村民罗德美是这栋两层木楼的主人,房子建成二十多年了,杉木结构,重达近两万斤。随着家里三个孩子渐渐长大,老房子显得格外拥挤。他盘算着把木楼挪开,在原址上建一栋更宽敞的砖混结构新房,这样既改善了居住条件,老木楼也能继续发挥作用。 搬家定在11月5日,消息原本只传了几个人,结果一呼百应,当天一下子来了二百多位乡亲。大家分工明确,年纪大的在下面稳稳接住从屋顶传下的瓦片,年轻的则负责爬上爬下,小心地把瓦片一片片揭下,再整齐码放好。有经验的老师傅们则在房子四周麻利地绑上加固的棍子和绳子,防止木楼在移动时变形。 扛楼开始后,村民用粗木杠穿过底座,众人肩扛手抬,一开始用力不齐,试了几次,房子纹丝不动。这时,村里的年轻人石庆喜喊起了号子,“一、二、三!”的节奏一起,在整齐的号子声中,这座房子一寸一寸地开始了移动。四十多分钟后,木楼被精准地平移了30多米。整个过程中,连一块玻璃都没碎。 这种在黔东南地区常见的干阑式建筑,采用穿斗式木构体系,全靠榫卯连接。整个房子就像一套积木,有很好的韧性和稳定性,这才能人力搬运成功,这种搬家方式,背后可藏着老祖宗留下的智慧。 这场搬家没有用到重型机械,也没有人计较报酬,全凭乡里乡亲那份深厚的情谊。为表达谢意,罗德美一家在当天下午摆了二十多桌“答谢宴”,热热闹闹的场面,吃的是一份浓浓的乡土人情。平寨村的村支书说得实在:“我们这儿一方有需要,八方支援。”这种根植于乡土社会的互助精神,比任何机械的力量都更温暖,也更坚韧。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