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79年战场上,越南老百姓逃难挡住我军道路,排长谢志熙下令重机枪开火!谢志熙不

1979年战场上,越南老百姓逃难挡住我军道路,排长谢志熙下令重机枪开火!谢志熙不是天生的狠人,他是四川农村出来的娃,1976年参军时,母亲反复叮嘱他“到了部队要守规矩,能帮人就帮人”。   1979 年 2 月,代乃高地硝烟弥漫,180 名中国士兵顶住 2500 越军十八次冲锋。   指挥这场硬仗的谢志熙,三年前还是个差点被部队开除的 “刺头兵”。   从纪律松散到战场英雄,他的人生转折,藏在炮火与抉择的细节里。   1956 年,谢志熙出生在四川农村,从小跟着父母在田间劳作。   艰苦的生活磨出他倔强的性子,也让他养成遇事不服输的劲头。   高中毕业后,他成了一名知青,在农村插队时总爱琢磨新鲜事。   这份活络劲儿,后来成了他在部队脱颖而出的关键。   1976 年,20 岁的谢志熙报名参军,母亲送他到村口反复叮嘱。   “到了部队要守规矩,多帮战友,别耍小聪明。” 母亲的话他记在心里。   可刚入军营,他就暴露了 “散漫” 的毛病,训练时总爱偷懒。   有时还会顶撞班长,觉得有些训练科目 “没必要那么死板”。   同期新兵里,谢志熙的天赋却格外突出。   他对地图过目不忘,电台侦察技术学得又快又好,很快引起注意。   可纪律问题让领导头疼,有人提议把他退回原籍,幸好五连指导员申家寿惜才。   “这娃是块璞玉,好好打磨能成大器。 ” 申家寿力排众议把他调到五连。   到五连后,谢志熙像换了个人,主动加练体能,钻研战术知识。   他知道指导员给了自己机会,不想让人失望。   1978 年团里比武,他在识图用图、电台操作项目中拿了名次。   因表现突出,他被提拔为排长,成了同期兵里的佼佼者。   一次野外拉练任务,谢志熙发现原定阵地易攻难守。   他没请示上级,擅自带领战士拿下旁边的无名高地。   虽然任务完成得漂亮,却因 “自作主张” 挨了批评。   领导既肯定他的军事眼光,又提醒他 “要讲纪律,不能蛮干”。   1979 年 2 月,中越边境战事爆发,谢志熙随 6 连执行穿插任务。   部队要抢占代乃高地,堵住越军 316A 师退路,时间紧迫。   行进到开阔地时,二十多个越南百姓堵死机耕道,两边是深水田。   绕路会暴露目标,耽误时间,谢志熙盯着手表急得直冒汗。   他对机枪手下令 “重机枪准备”,枪口对准人群时,副连长梁永和急忙提醒。   “把枪口抬高!” 一句话点醒谢志熙,子弹随即从人群头顶飞过。   百姓吓得趴在地上,道路通畅,全排三分钟冲过开阔地。   他后来回忆:“当时就想,既不能误任务,也不能伤百姓,只能赌一把。” 2 月 22 日,代乃阻击战打响,6 连连长、副连长相继负伤。   上级命令谢志熙代理连长,统领 180 名来自不同单位的战士。   面对越军精锐 316A 师一部,兵力悬殊十比一,他却没慌。   “人在阵地在!” 他的吼声让战士们安了心。   谢志熙拿着地图在前沿观察,快速计算越军集结坐标。   他呼叫后方炮兵,精准打击让越军未冲锋就溃退。   他还和指导员朱山荣组织火力网,在阵地前 30 米阻敌。   十八次冲锋,越军每次都丢下尸体撤退,阵地纹丝不动。   战斗持续二十多小时,炊事员背着饭菜闯封锁线。   有炊事员把饭桶滚下山坡,自己跟着滚,送热饭到前沿。   谢志熙始终在最前线,战士们饿了啃干粮,累了靠在战壕里歇会儿。   没人后退,大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守住阵地,完成任务。   最终,6 连歼敌二百余人,抓了俘虏,牢牢守住代乃高地。   他们切断了 316A 师退路,为主力部队歼敌创造条件。   战后,6 连被授予 “英雄连” 称号,谢志熙立了大功。   这场战斗,成了他军旅生涯中最难忘的经历。   战争结束后,谢志熙继续在部队服役,凭借能力逐步晋升。   他常给年轻官兵讲代乃阻击战的故事,强调 “战术要活,纪律要严”。   后来他转业到地方工作,仍保持军人作风,认真负责。   遇到困难时,他总想起当年在阵地上的日子,觉得没什么过不去的。   如今,谢志熙已年过六旬,退休后和家人生活在一起。   他偶尔会和当年的战友聚会,聊起代乃高地的战斗,眼里仍有光。   他说自己这辈子最骄傲的事,就是在国家需要时,没掉链子。   那些牺牲的战友,他一直记在心里,每年都会去祭拜。   谢志熙的人生,因一场战争改写,因一次次抉择成长。   从 “刺头兵” 到战斗英雄,他用行动证明:只要肯努力,找准方向,就能发光。   他的故事,也成了那段峥嵘岁月的缩影,提醒后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主要信源:(《代乃阻击战真相》——谢志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