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侯汉廷和“历史哥”举着大陆初中历史课本,对着国民党大声质问:“你们看看,大陆课本

侯汉廷和“历史哥”举着大陆初中历史课本,对着国民党大声质问:“你们看看,大陆课本写国民党抗战的内容,比台湾课本都多!” 大陆这本课本,是真没亏待国民党抗战的人和事。 从教材内容的直观对比来看,根据教育部官网2022年发布的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电子版,“抗日战争”单元共12页内容,其中5页专门讲述正面战场。 台儿庄战役占用整整一页篇幅,详细记载李宗仁指挥第5战区部队歼敌1万余人的战果,还配附战役示意图;武汉会战作为抗战规模最大的战役,明确记录“中国军队毙伤日军近4万人,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 再看台湾现行的“国中历史”课本,2024年修订版中“抗战部分”仅6页,台儿庄战役仅以“李宗仁率军抵抗”7字提及,武汉会战直接归入“长期抗战”的笼统表述,未记载具体歼敌数据。 更值得关注的是,2000年前台湾课本还记载薛岳指挥长沙会战歼敌10万的战绩,2024年修订后仅保留“长沙地区作战”等模糊表述。 有观点提出,大陆是否近年才增补这些内容?事实并非如此。 翻查1992年版人教版历史课本,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的记载已占两页篇幅。2017年教育部修订教材时,进一步新增淞沪会战中谢晋元率“八百壮士”守卫四行仓库的事迹,还补充国民党将领张自忠殉国的细节——这些调整在教育部官网的教材修订说明中均有明确记录。 大陆对国民党抗战功绩的尊重,并非仅体现在课本记载中,2025年9月,民政部官网公布最新烈士名录,新增的30名抗战烈士中,包含国民党第33集团军少将参谋处长王启明。 这位在枣宜会战中牺牲的将领,遗体近年从湖北宜昌乱葬岗中被发现,大陆文物部门耗时两年考证身份,最终将其录入烈士名录,家属亦领取到退役军人事务部发放的抚恤金。 2024年10月,98岁的国民党抗战老兵陈立人从台湾返回湖南衡阳探亲,专程前往衡阳抗战纪念馆。令他意外的是,馆内不仅展出其当年所在第10军的作战地图,还标注他作为排长参与收复衡阳城的战斗经历。 陈立人后续采访中表示:“我在台湾讲述当年战斗经历,年轻一代多认为是虚构内容,未曾想大陆对这些细节均有清晰记录。” 反观台湾地区,对本土抗战老兵的保障存在明显不足。根据台湾“退辅会”2025年公布的数据,台湾现存抗战老兵不足800人,平均年龄96岁,每月抚恤金约合人民币3200元,仅能维持基本生活。 而大陆的国民党抗战老兵,除每月3500元生活补助外,医疗费用全额减免,各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还会定期上门慰问——这些政策在退役军人事务部官网《优抚对象保障办法》中有明确条款。 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国民党军在正面阻击日军主力,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则在华北、华中开展游击战,破坏日军交通线,牵制20万日军兵力,这一史实在《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中有明确论述。 一个不为大众熟知的细节是,1942年远征军入缅作战,国民党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牺牲后,毛泽东为其撰写挽词:“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当时《解放日报》亦在头版报道戴安澜事迹。 台湾课本删减抗战内容,背后存在复杂的政治因素。上世纪90年代后,台湾当局推行“去中国化”教育,历史课本中“中国抗战”逐步改为“中华民国抗战”,进而弱化正面战场表述,突出所谓“台湾本土史”。 2024年修订的课本中,甚至将“七七事变”改为“卢沟桥事件”,刻意淡化民族抗争属性——这些变化在台湾“教育部”修订公告中均有明确记录。 美国斯坦福大学2025年出版的《二战东亚战场研究》明确指出:“1937-1941年,国民党正面战场承担80%的抗战压力,台儿庄、淞沪等战役迟滞日军进攻节奏。” 大陆是否仅记载国民党胜仗?人教版课本明确记录“淞沪会战中国军队伤亡30万人,最终撤退”,亦提及“南京保卫战的失利”。 这种既述功绩亦不避败绩的表述方式,相较于台湾课本“仅提抵抗不提伤亡”的模糊处理,更彰显历史自信。 2025年7月,两岸史学界在厦门召开研讨会,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李正中手持大陆课本表示:“我们删的是历史,你们保的是民族记忆。”这番话点明核心——抗战是全民族的抗争,无论是国民党军还是八路军、新四军,凡为国家流血牺牲者,均应被铭记。 最后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9月3日抗战胜利纪念日,北京卢沟桥抗战纪念馆举行纪念仪式,台湾青年张宇轩代表国民党抗战老兵后代发言。他手持爷爷当年的军官证与大陆历史课本,证件上的战功记录与课本中的战役记载完全吻合。 侯汉廷举课本的质问,本质上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反击。大陆从来没亏待国民党抗战的人和事,因为我们清楚,尊重历史才能凝聚民族共识,铭记先烈才能走向未来。 那些在正面战场抛头颅洒热血的国民党官兵,不是某一党派的“私产”,而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英雄——这一点,写在课本里,更刻在每个中国人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