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给所有想“掌权”的人:鳌拜的悲剧,早把权力的陷阱说透了

康熙八年冬,北京的寒风裹着雪粒子,砸在紫禁城西侧那间狭小囚牢的窗棂上。鳌拜枯坐在冰冷的土炕边,粗糙的手指反复摩挲着腰间那

康熙八年冬,北京的寒风裹着雪粒子,砸在紫禁城西侧那间狭小囚牢的窗棂上。鳌拜枯坐在冰冷的土炕边,粗糙的手指反复摩挲着腰间那块磨损的鎏金腰牌 —— 牌面上 “巴图鲁” 三个篆字早已被岁月磨得模糊,就像他这一生的荣光,正一点点在黑暗里褪去。他咳了两声,浑浊的眼睛望向窗外,雪光映在他满是皱纹的脸上,忽然就想起了四十多年前,皇太极麾下那个握着长刀、眼里只有战场的自己。

那是天聪六年,鳌拜刚满二十岁。当时皇太极正筹划征讨皮岛,这座位于辽东半岛以东的小岛,是明军对抗后金的重要据点,此前几次征讨都没能拿下。皇太极召集诸将议事时,鳌拜站在人群里,看着主帅阿济格皱着眉说 “此岛险固,易守难攻”,他攥紧了手里的刀柄,往前迈了一步:“末将愿为先锋,若拿不下皮岛,甘受军法!”

出征那天,海上刮着大风,战船在浪里像叶子一样晃。鳌拜带着两百名精锐,躲在快船里,等到靠近岛岸时,明军的箭雨密密麻麻射过来,身边的士兵一个个倒下,鲜血顺着船板流进海里,染红了一片海水。他咬着牙,抓起一面盾牌顶在头上,第一个跳上岛滩,长刀一挥就砍倒了冲在最前面的明军士兵。盔甲被箭射穿了几个洞,伤口火辣辣地疼,但他顾不上,只知道往前冲,身后的士兵见主将如此勇猛,也跟着呐喊着冲锋。这场仗打了整整一天,直到暮色降临,鳌拜才提着明军守将的首级,站在皮岛的城楼上,望着远处后金的大营,大口喘着气。《清史稿・鳌拜传》里记载 “从征皮岛,冒矢石先登,拔之”,可只有他自己知道,那天晚上,他摸着盔甲上的箭孔,手还在不停发抖 —— 不是害怕,是刚从生死边缘回来的余悸。

崇德六年,松锦会战爆发,这是明清之间决定命运的一场大战。鳌拜当时是镶黄旗护军统领,负责在锦州外围阻击明军。一天清晨,他接到情报,说明军总兵吴三桂率领三万骑兵前来支援锦州,正往松山方向赶来。他立刻带领护军出发,在半路上的一片树林里设伏。等吴三桂的军队走进伏击圈,鳌拜一声令下,伏兵四起,弓箭和火枪齐发。明军阵脚大乱,吴三桂带着人往后退,鳌拜骑着马追上去,手里的长枪刺穿了一个明军骑兵的胸膛,又转身挡住了另一个想偷袭的士兵。这场阻击战打了三个时辰,鳌拜的战马被砍伤了腿,他摔下来,又立刻爬起来,换了一匹马继续指挥。最后,明军被打得溃不成军,吴三桂只带着少数人逃走。战后,皇太极亲自召见鳌拜,拍着他的肩膀说:“你真是朕的得力干将!” 那天,鳌拜穿着沾满血污的盔甲,站在皇太极面前,心里满是骄傲 —— 他觉得自己的勇猛,终于换来了应有的认可。

顺治元年,清军入关,鳌拜跟着多尔衮一路南下,镇压李自成的大顺军。当时李自成的余部在西安一带集结,鳌拜率军前往征讨。西安的冬天特别冷,雪花飘在脸上,像小刀子一样。他带着军队在野外扎营,晚上睡觉时,帐篷里的温度低得能结冰,他裹着厚厚的棉被,还是冻得睡不着。夜里,他听到帐篷外士兵们在小声议论,说想家了,想家里的热炕头。鳌拜心里也不是滋味,他想起自己的老家辽东,想起母亲在他出征前塞给他的那双布鞋。可第二天一早,他还是第一个起来,召集士兵们训话:“咱们现在是为大清打天下,等平定了叛乱,大家就能回家和亲人团聚了!” 说完,他翻身上马,带头往大顺军的营地冲去。经过几个月的激战,大顺军被镇压下去,西安平定。鳌拜站在西安的城墙上,看着城里恢复秩序的百姓,心里忽然有了一种使命感 —— 他觉得自己打的仗,不只是为了军功,更是为了让天下太平。

顺治帝即位后,鳌拜因为战功赫赫,受到顺治的信任。顺治五年,有人诬告鳌拜 “营私舞弊”,顺治帝虽然知道鳌拜是被冤枉的,但迫于朝堂上的压力,还是把他革职查办。那段时间,鳌拜待在家里,每天看着院子里的落叶,心里又委屈又焦虑。他不明白,自己为大清出生入死,怎么会落到这个地步。有一天,顺治帝悄悄派人来看他,带来了一件貂皮大衣,还有口谕说 “朕知道你是忠臣,委屈你了”。鳌拜拿着那件貂皮大衣,眼泪一下子就流了出来 —— 他知道,皇上心里是明白他的。没过多久,顺治帝就恢复了他的官职,还加封为一等公。

顺治十八年,顺治帝病重,临终前把鳌拜和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召到床前,托付他们辅佐年幼的康熙帝。顺治帝握着鳌拜的手说:“朕把太子交给你们了,你们一定要好好辅佐他,让大清的江山永固。” 鳌拜跪在地上,磕了三个响头,大声说:“臣定不辱使命!” 那一刻,他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重了千斤,心里满是责任感 —— 他要对得起顺治帝的信任,要守护好康熙帝,守护好大清的江山。

可随着康熙帝一天天长大,鳌拜的权力也越来越大,他开始变得专断起来。康熙六年,索尼去世,鳌拜更是独揽朝政,不把康熙帝放在眼里。当时苏克萨哈和鳌拜的矛盾越来越深,苏克萨哈想辞去辅政大臣的职位,归政给康熙帝。鳌拜知道后,非常生气,他觉得苏克萨哈是在和自己作对,于是就罗织了苏克萨哈二十四大罪状,上奏康熙帝,要求将苏克萨哈凌迟处死。康熙帝知道苏克萨哈是被冤枉的,不愿意批准,可鳌拜在朝堂上大声争辩,甚至冲到康熙帝面前,撸起袖子,语气强硬地说:“皇上若是不批准,臣就不起来!” 康熙帝当时只有十四岁,看着鳌拜凶神恶煞的样子,心里又害怕又愤怒,但也只能无奈地批准了鳌拜的请求。那天晚上,康熙帝在御书房里,看着桌上的奏折,眼泪掉了下来 —— 他觉得自己这个皇帝,根本没有实权,更对不起苏克萨哈。

鳌拜不仅专断朝政,还大肆圈占土地。康熙七年,他以 “八旗换地” 为由,强迫直隶一带的百姓迁移,把肥沃的土地分给镶黄旗的贵族。很多百姓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园,鳌拜就派军队去强行驱赶,有的百姓反抗,就被军队打死。有一天,鳌拜在巡查圈地情况时,看到一个老太太跪在地上,抱着一棵老槐树哭,说这是她丈夫生前种的树,她不愿意走。鳌拜皱了皱眉,让士兵把老太太拉开,士兵们一使劲,老太太摔倒在地上,嘴角流出血来。鳌拜看着这一幕,心里没有丝毫怜悯,只觉得这些百姓太不识抬举。他不知道,那一刻,百姓们看向他的眼神里,满是怨恨。

康熙帝渐渐长大,对鳌拜的专权越来越不满,他开始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挑选了一批年轻力壮的侍卫,在宫里练习布库(摔跤)。鳌拜看到这些,以为康熙帝只是贪玩,并没有放在心上,依旧我行我素。

康熙八年五月,康熙帝觉得时机成熟,决定除掉鳌拜。他先把鳌拜的亲信调离京城,然后以商议国事为由,召鳌拜进宫。鳌拜像往常一样,大摇大摆地走进御书房,刚一进门,就看到十几个年轻侍卫冲了上来,把他团团围住。鳌拜大吃一惊,他没想到这些年轻侍卫敢对自己动手,他想反抗,可侍卫们已经扑了上来,把他按倒在地。鳌拜挣扎着,大声喊:“你们敢对辅政大臣动手,眼里还有没有皇上!” 康熙帝从屏风后走出来,冷冷地说:“鳌拜,你专权乱政,结党营私,残害忠良,朕早就忍无可忍了!”

鳌拜被关进了囚牢,康熙帝命人查抄他的家产,列出了他三十大罪状,原本想处死他,但念及他曾经为大清立下的赫赫战功,最终决定免他一死,终身监禁。

在囚牢里的日子,鳌拜每天都在回忆过去。他想起自己年轻时在战场上的勇猛,想起皇太极和顺治帝对他的信任,想起自己曾经许下的 “辅佐幼主” 的誓言,心里满是悔恨和无奈。他知道,自己错了,错在权力太大,迷失了本心,错在没有把康熙帝放在眼里,最终落得这样的下场。

有一天,狱卒给鳌拜送来饭菜,他看到饭菜里有一块玉米面饼,忽然就想起了自己小时候,母亲经常做玉米面饼给他吃。他拿起那块饼,咬了一口,眼泪就流了下来 —— 他这一辈子,从一个普通的八旗子弟,到战功赫赫的巴图鲁,再到权倾朝野的辅政大臣,最后变成阶下囚,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可到最后,最想念的还是母亲做的玉米面饼。

没过多久,鳌拜就在囚牢里病逝了。他的一生,是大清初年权力博弈的缩影,他为大清的建立和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却也因为专权而身败名裂。

从鳌拜的浮沉中,我们能看到权力的两面性 —— 权力可以让人实现理想,为国效力,但也能让人迷失自我,走向毁灭。就像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获得一定的权力或地位后,就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变得骄傲自满,最终犯下错误。而鳌拜腰间那块磨损的 “巴图鲁” 腰牌,就像一面镜子,提醒着我们:无论身处何种位置,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初心,才能走得更远。

如今,在故宫的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一些大清初年的文物,其中就有一块类似鳌拜佩戴过的 “巴图鲁” 腰牌。当我们看着这块腰牌,仿佛能看到那个在战场上勇猛冲锋的鳌拜,也能看到那个在囚牢里悔恨落泪的鳌拜。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对每一个人的警示 —— 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时刻警惕权力的诱惑,守住自己的底线,才能不重蹈他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