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作了最新的回应。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这是解决台岛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统一的最佳方式,国台办新任发言人彭庆恩在29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再次强调这一核心立场,其实也是在给两岸关系定调——和平是底色,统一是归宿,没有任何绕路的可能。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大陆再次把话说得明明白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方针,也是两岸关系的最大公约数,这不是新表态,却在当下格外有分量。 而这次比较特别的是,台湾那边也出现了一个新的声音,国民党候任主席郑丽文提出“两原则”:一是以和平为出发点,二是尊重2300万人意愿。 这一说法看似温和,却让不少人觉得意味深长——这次回应,到底是真转向,还是又一次模糊表态? 郑丽文的说法不算激进,但在岛内政治氛围越来越对立的当下,能公开强调“和平”两个字,本身就不容易。 她这番话,更像是一次精心的平衡——既不想与大陆撕破脸,又不想被绿营贴上“亲中”标签,属于走钢丝式的表态。 但不管她动机如何,能把“和平”放回两岸话题的中心,本身就是一种风向,至少说明岛内不少人都清楚:和平不是口号,而是民生。 要看这话真不真,得看她和大陆的“对表”。 大陆的主张讲得很实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核心是一个中国的框架下实现和平,让台湾保持现行社会制度、保障民生、共享发展。 郑丽文提的“和平出发点”在概念上没冲突,但她避开了最关键的“一个中国”,显然还是留了模糊空间,方向算是对的,但边界不够清晰。 事实早就说明,和平时期的台湾过得最好,2008到2016年,两岸关系处在相对稳定阶段,小三通、直航、经贸合作齐头并进。 光厦门到金门一条航线,八年间就运送了两千多万人次的台胞;两岸航班高峰期每周近四百班,往来比出国都方便,那几年台岛外贸顺差里,有三分之二来自大陆市场。 老百姓也最有体会:生意好做了,收入稳定了,学生就业率也高。 反过来看,关系紧张的时候,苦果谁都得咽,小三通停了,游客少了,凤梨、释迦卖不出去,年轻人失业率飙到两位数。 而台积电、高雄工厂的订单一旦减少,几千人面临减薪,和平不只是政治口号,而是柴米油盐的现实。 所以郑丽文提“和平”并非空话,她抓住了岛内多数民众最朴素的诉求——安稳过日子,数据显示,超过六成台湾民众希望维持和平交流,近六成认为两岸经济合作对台湾经济重要。 换句话说,大多数人要的是饭碗,不是意识形态,只要能带来稳定和收入,他们不在乎政治口号怎么喊。 要让和平真正落地,就得化成可执行的动作。 恢复小三通、扩大小四通,让人员往来回到常态;推动ECFA后续协议,让更多台企拿到关税优惠;鼓励两岸合建产业园区,给年轻人创业、实习的机会;稳定农渔产品采购,确保台农有销路。 这些都是能看见、能赚到的和平红利,不靠说大话,靠做事。 当然,和平要真成气候,还得防三个坑,第一个是“口号化”,只说不做,和平红利转不成实际利益;第二个是“外部化”,老想着靠美国“撑腰”,结果只被当提款机;第三个是“内耗化”,岛内派系吵来吵去,政策摇摆,什么都做不成。 郑丽文这次表态要想有后劲,就得解决这三大麻烦。 验证她的诚意也不难——半年内要是航班真恢复了,ECFA新项目落地了,台青来大陆就业的人数上升了,那说明她是真打算推动和平;可要是半年过去风平浪静,那也就说明这番话只是一次政治试探。 两岸关系不是一盘嘴上的棋,而是一张经济账、一条民生路,郑丽文的表态,至少让话题回到了现实层面。 大陆这边态度没变——和平统一是一条正路,“一国两制”是真保障。 只要岛内有人愿意从口号回归理性,从政治口水回到合作项目,那就还有得谈。 和平不是谁给谁的恩赐,而是双方都能得利的选择,统一的方向不会变,但实现的方式可以更聪明——多一点务实,少一点虚张声势。 毕竟,真正决定未来的,不是喊口号的人,而是能让老百姓看见希望的人。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留言!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个人观点,理性观看)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