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3日,“智造空港·科创未来”成都市双流区智能制造产业推介会在上海举行,现场签约12个优质项目,总投资额84亿元。成都双流区深度携手上海科创集团,围绕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基金联动、项目共投、生态共建等方式,推动资本与产业深度融合,努力打造东西部地区在研发与转化、资本与市场之间协同发展的示范样本。这是成都双流区深入开展“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简称“立园满园”)行动、拓展产业发展新格局的又一务实举措。
2024年10月,成都市召开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鲜明树立“抓经济必须抓园区”工作导向,全面启动“立园满园”行动,吹响了将产业园区打造为全市高质量发展主战场、主引擎的冲锋号。
一年来,成都双流区积极响应,以“进解优促”工作为抓手,推动“立园满园”走深走实。2025年1—9月,全区产业园区实现产业规模2000亿元、同比增长6.1%,固定资产投资133亿元,新增“四上”企业41家,引进项目超过90个,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愈发坚实、底色愈发鲜明。

鸟瞰四川成都双流经济开发区。
效率变革重构服务机制
清晨,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货运区,一批挪威冰鲜三文鱼快速通关,48小时内即可现身成都超市;不远处,成都纽瑞特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厂房内,全国首台商用回旋加速器正在进行最后调试;而星际荣耀项目专班群传来好消息——其可重复使用液体火箭生产基地将于10月底动工。
从北欧深海到成都餐桌,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医疗设备到航天火箭,这种“速度之变”的背后,是成都双流产业功能区推进“立园满园”行动一年来,以系统性改革重构服务与运行机制的切实成效。
“企业最看重的是效率,办事效率提高了,园区就有了活力。”成都双流区企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为方便企业办事,自2022年起,成都双流区将分散在4个区级部门的44项区级涉企行政许可、政务服务事项等集中到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办理,设立4个综合服务窗口,8个部门骨干常驻,实行“一窗受理、一站办结”。
在服务像星际荣耀这样的重大项目时,效率体现得更为极致。成都双流创新实施“一企一群”工作法,通过“建群—用群—督群”闭环机制,实现资源整合快速化、问题响应不过夜,联合多部门将审批周期压缩50%以上,实现“签约即供地、拿地即开工”,创造了国内商业航天项目建设的“成都速度”。今年1—9月,四川成都双流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双流经开区)新增32项涉企高频事项进驻企业综合服务中心,企业诉求闭环化解机制初步建成。
效率提升不仅体现在行政审批上。通过“国际快件中心安检前置”模式,机场安检、货站收发货等功能被前移至成都空港国际快件中心一体化运营,实现货物“一次装卸、一次查验、一次通关”作业,操作效率提高50%以上。该模式被中国民用航空局评为“航空物流领域降本提质增效典型案例”。“去年我们通关总票数超过1亿票,同比增长145%。”成都空港现代服务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孔舒介绍。高效便捷的口岸营商环境,有效吸引全球快递业巨头中外运-敦豪(DHL)在成都双流投资建设西南国际航空快件转运中心,货物转运处理能力提升3倍以上。
今年1—9月,位于成都双流的成都国际空港商务区实现产业规模146亿元、同比增长18%,新打造比亚迪腾势中心等汽车消费场景12处,贡献营收增量9.5亿元。
体制改革是效率提升的根基。成都双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突出“大部制、扁平化、专业化”导向,将原西航港经济开发区与航空经济区管委会整合,实行经开区管委会与航空经济局、区企业综合服务中心一体运行,原有21个科室被整合为9个“大部室”,打破部门壁垒,构建起“专业集成、权责明晰、运转高效”的运行体系。
“通过建立健全行政管理机制、优化产业规划布局、完善园区功能等一系列举措,让资源向优势产业、重点项目倾斜,有效实现资源融合和行政效能提升。”成都双流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同时,成都双流经开区因地制宜建立绩效考核机制,进一步精简流程、明晰职责,着力查找“痛难点”、打通“中梗阻”。
“立园是基础,满园是过程,兴园才是目的。”成都双流区相关部门负责人指出,下一步将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深度融合,让园区不仅是生产制造基地,更是技术创新策源地和高端要素集聚区。

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
生态营造构建产业生态新格局
去年以来,成都双流经开区紧紧围绕“立园满园”,以产业强实力、向创新要动力,聚焦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逐步构建形成航空经济、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医药健康等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成都双流,产业培育着眼于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成长体系,政策实行“精准滴灌”:对年度首次“小升规”企业给予10万元启动奖励;对年度营收首破10亿元、2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的企业,分档给予最高100万元跨越奖励;对获评省级专精特新、国家级“小巨人”“单项冠军”的企业,配套5万至100万元创新激励。
“我们通过精准招引龙头项目、深耕园区产业特色、构建协同产业集群,持续强化园区作为经济增长主阵地、主引擎的功能。”成都双流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四川国际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为例,作为核心企业,其产业带动力持续增强,带动上下游业务同步增长,有效促进产业链的整体发展。
培育“镇园之宝”,成都双流聚焦三个维度:规模上激励冲榜,创新上鼓励登高,生态上赋能引领。对获评“灯塔工厂”的企业奖励300万元,对国家级智能工厂分档奖励,支持链主企业组建产业联盟。今年1—9月,成都双流经开区新入库成都纽瑞特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都青山利康药业有限公司等27家“四上”企业;成都芯谷新培育华闽搏创(成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专精特新企业4家;成都国际空港商务区新增10家“四上”企业。
在生态营造方面,成都双流推出总规模100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和5亿元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实施“工业上楼”政策,对租用标准厂房的企业按楼层给予差异化租金补贴。
服务企业的“最后一米”同样关键。成都双流经开区探索“产业社区”模式,将64.75平方公里的园区划分为11个片区,并实行“管委会+部门+镇街”的联动服务机制,共同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目前,园区已通过11个“产业社区”为1000余家企业建立“一企一档”,实现诉求闭环管理。成都航宇超合金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对此深有感触:“他们像一位值得信赖的朋友,服务精准,让人温暖。”
“这些事例是成都双流区以‘进解优促’工作为抓手、以服务创新推动‘立园满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成都双流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今年1—9月,成都双流经开区累计开展“蓉易见”政企交流会、“成都双流造”产品对接会等活动21场,走访企业483次,收集149个困难问题,已解决146个,政策资金兑付涉及企业36家、金额8028.8万元。
一年间,从精准的梯度培优到“镇园之宝”锻造,再到全方位的生态营造,成都双流探索出一条从“政策引力”到“产业活力”的进阶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