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局长做起“人命生意”:她的巨额贪腐,可能就藏在你我打过的那针疫苗里 “管疾病预防的,能贪多少钱?”——这个问题,估计很多人看到贵州卫健委原副主任田艳被逮捕的新闻时,都会在心里嘀咕一句。 是啊,不像那些管土地、搞工程的部门,疾控系统在大家印象里,一直是个“清水衙门”,是个花钱、搞服务的地方。它能有多少油水? 可真相,往往比我们想的更要惊人。 “田哥艳姐”的双面人生 田艳有个外号,叫“田哥艳姐”。在印江县,她是既能“雷厉风行”拍板决策的“田哥”,也是能和群众“坐一条板凳”拉家常的“艳姐”。这个听起来颇接地气、甚至带点江湖义气的称呼,现在回过头看,充满了讽刺。 它像一层精心涂抹的“亲民”涂料,遮盖了内里的真实质地。通报里说她“为自己营造声势捞取政治资本”,这个外号恐怕就是其中一部分。她把形象经营得很好,直到那层涂料剥落,人们才看到底下是什么——是“大搞权钱交易”,是“非法收受巨额财物”。 疾控局的权力,到底有多大? 一个省疾控局局长,手里能有什么“生意”? 我们来捋一捋通报中提到的:项目承接、医疗设备采购、职务提拔调整。 这几句话,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囊括了一个巨大的利益链条。 项目承接:疾控系统有多少项目?从大规模的疾病筛查、公共卫生项目,到各种实验室改造、信息化建设工程,这背后是动辄数百万、上千万的政府资金。 医疗设备采购:这是最直接、也最肥的一块。小到一台PCR仪、一批试剂,大到一辆辆专业的疫苗冷藏车、移动检测车,还有疫情期间我们熟知的核酸提取仪、测序仪……这些设备的采购,哪一单不是天文数字?厂家为了入围,竞争何等激烈。 职务调整:在系统内部,一个关键岗位的任命,意味着资源的支配权。想往上走,是不是得“表示表示”? 所以,别再以为疾控是个穷部门。尤其是在经历了三年疫情之后,国家和社会对公共卫生体系投入了空前的重视和巨量的资金。这个曾经不起眼的“清水衙门”,早已变成了资金流动的“深水区”。谁掌握了这个水闸的开关,谁就拥有了难以想象的寻租空间。 我们付出的,不只是钱 田艳的通报中,有一句特别刺眼——“漠视群众利益,违规摊派费用”。 这句话,直接把她贪腐的代价,转嫁到了每一个普通老百姓身上。 我们可以试着想象一下: 也许,某笔流向商人腰包的回扣,本可以变成社区里更先进的体检设备; 也许,某次违规操作的设备采购,让我们用的试剂盒质量打了折扣; 也许,被摊派下来的费用,最终成了某个乡镇卫生院不得不向居民多收的几块钱。 她收受的每一笔“巨额财物”,拆解开来,可能对应着一批没能达到最优标准的疫苗冷藏箱,可能对应着几个因为关系户中标而质量不过关的实验室建设项目,可能对应着一位更有能力者被挤掉的专业岗位。 这个账,没法精确计算,但最终买单的,是公共医疗系统的健康程度,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保障。 腐败,才是危害最大的“病毒” 一个管疾病预防的官员贪腐,其危害性远超其他领域。因为她腐蚀的,是社会的“免疫系统”,是我们在关键时刻赖以生存的生命防线。 疫情教会我们,一个强大、廉洁、高效的公共卫生体系是多么重要。田艳的案子警示我们,在大力投入建设这个体系的同时,盯紧每一分钱,管好每一个手握权力的人,同样至关重要。 “田哥艳姐”倒下了,但留给我们的思考不应停止。管住疾控领域的权力,就是守护我们每个人的健康。这,不是一句空话。 爆料 分享今日的感悟 注:取材网络,如有侵权和不实之处,敬请联系删除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