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现在美国人开始羡慕中国制度了。 有美国学者这么概括:美国是资本控制国家,国家听

现在美国人开始羡慕中国制度了。 有美国学者这么概括:美国是资本控制国家,国家听资本的,中国则是国家控制资本,资本听国家的。 这是没错的,但问题的关键是,为何中国能够做到让资本听命于国家的,而美国想学却学不像? 这两年美国政府动作不少,又是砸钱搞芯片法案,又是给新能源产业发补贴,嘴上骂着 “政府干预市场”,身体却很诚实。 可这些政策推下去,效果总打折扣。 就说芯片产业,纳税人的钱投了不少,可本土工厂建得磨磨蹭蹭,因为资本更愿意把钱投到能快速赚快钱的领域。 有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沃尔夫看得明白,不是美国没技术、没资金,是整个体系都围着利润转,对社会有益但不赚钱的事,资本根本不碰。 这种局面不是一天形成的,根子在资本对权力的深度渗透。 华盛顿的 K 街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这条挨着白宫的街道全是游说公司,去年一年的游说花费就创下 12 亿美元的纪录。 前国会议员、政府高官退休后转身就当说客,年薪能从十几万美金飙到上百万。 有个叫基斯的前税收委员会官员,离开政府后立马帮大企业保住了一项税收优惠,让联邦十年少收 18 亿美元,这种操作在美国政界早已见怪不怪。 资本把政策路数摸得透透的,政府自然硬不起来。 美国不是没能力修高铁,技术、土地都不缺,但高铁短期内赚不到钱,资本不愿投,游说集团还会从中作梗,最后只能看着中国的高铁网越建越密。 疫情那几年更明显,医疗物资短缺时,药企还在涨价,因为政府根本没有强制调配的能力 —— 毕竟这些企业每年花在游说上的钱,比研发投入还多。 所谓的 “国家资本主义”,不过是给资本套了层马甲,本质还是围着钱转。 反观中国,管资本的逻辑完全不一样。 不是说要把资本管死,而是给它划好边界。 去年市场监管总局审结了 643 起企业并购案,其中 34 起都在全程监督执行,还依法处罚了 3 起违法并购,罚了 615 万。 连英伟达这样的国际巨头,涉嫌违反反垄断法也照样立案调查,一点不含糊。 这种监管不是瞎管,比如有日本企业收购电线公司,监管部门怕形成垄断,就附加了限制条件,既不影响市场活力,又保住了下游企业的选择权。 更关键的是中国有套 “抓大放小” 的智慧。 日常消费、科技创新这些领域,民企能做得更好,就放手让资本去闯;但高铁、新能源、芯片这些关乎国计民生的领域,光靠资本不行,政府就得牵头。 就像沃尔夫观察到的,中国是混合模式,私营部门干不好、不愿干的,政府就补位。 比如新能源产业,政府定了 “双碳” 目标,给政策、给支持,但不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最后既培育出了龙头企业,又实现了减排目标。 这种模式的核心,是政府始终攥着 “方向盘”。 中国的监管不是为了维护某个资本集团的利益,而是盯着公共需求。 去年修订的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把门槛提上去了,企业并购的成本降了 15%,但监管的 “眼睛” 更亮了。 通过 “1+3+7” 智慧监管系统,企业在线就能申报,审查时间还缩短了 14 天,效率提上去了,底线也守住了。 这跟美国那种 “资本花钱买政策” 的逻辑,根本不是一回事。 美国现在想学这套方法,却没摸到门道。 他们搞产业补贴,最后钱大多流进了科技巨头的口袋 —— 那几家被称作 “七姐妹” 的科技公司,市值占了标普 500 指数的近 30%,比很多国家的 GDP 还高。 这些巨头一边拿政府补贴,一边继续在游说上砸钱,形成了恶性循环。 沃尔夫反问得好:美国有勇气真正学中国的制度优势吗?恐怕很难,毕竟资本已经把权力的笼子变成了自己的安乐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