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湾女学者卢倩仪有一个讲话,主要是讲她在研究欧洲或者欧盟的情况时,发现了她自己曾经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她说,原来她是抱着崇拜和向往的态度去研究欧洲或者欧盟的。 当时她认为,欧洲是一个非常完美的社会。然而,在研究了一段时间之后,大约是在十年前,她发现,她挖掘出一些信息或者资料,看到欧洲的很多情况和她想象得完全不一样。她说,是欧洲自己发生变化了呢,还是欧洲已经显露出它的本来面目了呢?她的回答是,应该是后者。就是欧洲的本来面目就是如此糟糕和不堪。 卢倩仪把这番心路历程称作“祛魅”——像给偶像卸妆,粉底一抹,痘坑、色斑全跑出来了。她举了个例子:2008年她去布鲁塞尔实习,坐在欧盟总部对面的咖啡馆,看着玻璃大厦反光,心里自动配BGM“这就是文明巅峰”。十年后,她为了写书再去同一条街,玻璃幕墙依旧闪亮,可门口躺着流浪汉,睡袋上落满鸽子粪,清洁工在一旁叹气:“预算砍了,人手减了,能咋办?”那一刻,她感觉有人把咖啡泼到她脸上——烫得生疼,也彻底清醒。 她把“欧洲滤镜”一条条拆给观众看: 1. “民主滤镜” 以前以为欧盟决策=神仙开会,公开透明还带香氛。结果深挖档案发现,大量草案先由企业游说集团写好,委员们换个抬头就发。她翻出一份《数字市场法》初稿,边栏批注居然是某硅谷巨头律师的邮箱缩写。卢倩仪吐槽:“这不是民主,这是Ctrl+C、Ctrl+V。” 2. “环保滤镜” 外宣片里风车悠悠、自行车叮铃铃,现实却是德国重启褐煤电厂,理由是“俄气断了要过冬”;法国把核废桶偷偷运往非洲,被当地记者拍到, Brussels回应轻飘飘:“符合国际规范。”她苦笑:“规范两个字,比褐煤还黑。” 3. “人权滤镜” 地中海难民船翻沉,欧盟边境管理局Frontex被曝“推回”视频——巡逻船用高压水枪把满载难民的橡皮艇顶回公海。卢倩仪现场放画面:海水灌进船舱,婴儿哭声刺耳。她反问:“如果这不是海上坟场,什么才是?” 4. “经济滤镜” 南欧年轻人失业率30%起步,希腊博士端盘子,西班牙硕士送外卖。她采访了一位31岁的意大利女生,拿了双学位却八年合同工,每半年续一次,“像永不停息的试用期”。女生说:“欧盟告诉我‘知识改变命运’,结果我的知识只改变了老板的剥削话术。” 讲完这些,卢倩仪耸耸肩:“曾经我吹爆的‘完美欧洲’,如今成了大型翻车现场。”但她补了一句:“翻车不代表一无是处,而是提醒我们把放大镜对准自己,也对照别人。”她拿台湾举例:有人把“欧洲价值”当万能贴纸,贴同性婚姻、贴环保、贴反核,贴得光鲜亮丽,却忽略欧盟内部对农业补贴的撕逼、对难民分摊的踢皮球。“如果我们连自家下水道都没疏通,就急着复制别人的屋顶花园,最后只会淹死自己的花。” 我听完她的演讲,想起自己第一次到欧洲的情景。那是2015年,我在巴黎地铁被偷,护照、钱包全没,去警察局报案,警察耸肩:“每天都有,习惯就好。”那一刻,我对“浪漫之都”的滤镜碎成渣。后来我去东欧背包,边境小镇上,老人拉着我说:“你们中国现在很好,我们年轻人都要去德国打工,留在家里没前途。”他说这话时,眼里闪着光,那光我熟悉——二十年前我们看欧美,如今他们看我们,风水轮流转,滤镜调个方向而已。 卢倩仪最后说:“祛魅不是抹黑,是卸妆;不是仇外,是清醒。”她把演讲PPT最后一页留给了自己:背景是2008年她在欧盟总部前的自拍,笑得一脸憧憬;前景是2023年同一位置,她抱着孩子,表情淡定。中间用大字写着——“完美不存在,但进步可以。” 这句话,我截图保存了。欧洲可以糟糕,也可以美好;我们可以失望,但不能停止寻找真相。毕竟,世界从来不是童话,而是一场大型真人秀,有剧本,也有意外,有主角翻车,也有配角逆袭。重要的是,我们得有勇气摘掉滤镜,用脚丈量,用心判断,然后——把自己的生活过好,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好,让别人也来看看,谁才是真正的“风景”。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