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美国战略界开始转向了!美战略界警告,因为台湾问题与中国发生战争,美国得不偿失!1

美国战略界开始转向了!美战略界警告,因为台湾问题与中国发生战争,美国得不偿失!10月18日,美国智库“国防重点”亚洲事务主任莱尔·高德斯坦撰文指出,华府不应背离“一个中国”政策,美国长期奉行的“战略模糊”仍是维持台海稳定的关键,但如今部分决策者显然高估了“保卫台湾”的可行性。 高德斯坦的核心论点围绕台海地理与军事能力的“不可能三角”展开,台湾岛距中国大陆海岸仅90英里,而美军在亚太的主要基地关岛距离超过1700英里。 这种地理劣势在解放军“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下被无限放大——中国在台海周边部署的导弹、无人机和战机群,可在冲突初期摧毁美军及其盟友的前沿空军基地。据其推算,美军若强行介入,地面部队抵达台湾的时间窗口将迅速关闭,海军舰队也难以突破中国密集的火力网。 更致命的是核风险。高德斯坦警告,中美作为核大国,任何常规军事冲突都可能因误判或升级链失控而滑向核对抗。他引用五角大楼内部推演数据:若美军在台海遭遇毁灭性失败,可能损失数万名士兵、数百架战机和数十艘军舰,而这样的代价换来的,不过是“维持一个战略价值有限的海岛”。 美国试图构建的“印太联盟”在高德斯坦笔下显得漏洞百出。日本虽长期推动美国强化对台防卫承诺,但实际行动上极为谨慎。根据其调研,日本更可能选择“中间路线”——允许美军使用军事基地,但拒绝直接派遣军队参战。 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虽能提供地理位置优势,却缺乏实质军事能力;欧洲国家的参与则仅限于象征性层面,无法改变战场态势。 这种“盟友空心化”现象在2025年9月的中印边境危机中已现端倪。当时美国智库“国防优先组织”曾鼓吹“拉印制华”,但印度政府明确拒绝卷入中美冲突。 高德斯坦指出,印度深知自身在军事领域与中国存在显著差距,且恢复对华合作能带来更大经济利益。这种现实主义选择,让美国试图构建的“对华包围网”从一开始就缺乏关键支点。 高德斯坦并非否定美国对台政策中的“战略模糊”,反而认为这是维持台海稳定的最后屏障。他回顾历史指出,自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一个中国”政策与“战略模糊”的结合,既避免了直接军事对抗,又为两岸关系缓和创造了空间。 而近年来美国政府削弱该政策的举动,如提升美台官方往来层级、扩大对台军售范围,已导致中美因台湾问题濒临战争边缘。 这种政策转向的背后,是美国对自身实力的高估。高德斯坦援引2025年9月中国阅兵展示的新型装备数据: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福建舰航母编队、歼-20隐形战机群构成的立体作战体系,已让美军在台海的军事优势荡然无存。 更关键的是,中国防长董军此前明确表态:解放军已做好统一准备,同时具备彻底挫败外部干涉的能力。这种“双重准备”让美国的任何挑衅都可能成为加速统一的催化剂。 高德斯坦的文章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美国对台政策的调整,本质是中美实力对比变化的产物。当中国GDP突破25万亿美元、军费开支达到美国70%时,华盛顿的“战略自信”逐渐被“战略焦虑”取代。 这种焦虑在特朗普政府时期表现为对“台湾牌”的反复试探,但在高德斯坦等现实主义学者看来,这不过是“用战术勤奋掩盖战略懒惰”。 文章的结尾抛出一个尖锐问题:如果美国连“保卫台湾”的可行性都无法保证,其“以台制华”战略还能维持多久?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藏在五角大楼最近的一份内部报告中——该报告建议将台海冲突风险评估从“中等”上调至“高风险”,并明确指出“任何军事介入都将导致美国全球战略的崩盘”。 当高德斯坦的文章在华盛顿政坛引发争论时,中国东部战区的军事演习仍在继续。台海的风浪从未平息,但风向似乎正在改变。 对于这场涉及中美核心利益的博弈,您认为美国的政策调整是战略收缩,还是另一次危险的试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