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武术家黄淳梁听闻叶问武艺高,他决定去叶问的武馆看看,黄淳梁一进入武馆就对武馆学员进行挑衅,学员与他比武败北,叶问见到后与其比试,不料结果让人意外!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谁能想到,这个年少气盛的香港少年小时候也曾是“挨打专业户”,生在医学世家,家境殷实,但他骨子里的不服输远比体重更重,小时候常常在街头巷尾与同龄人闹别扭,嘴上不落下风,身上倒是常常青一块紫一块,每次被揍了也不怕疼,咬牙爬起来接着来,他明白,靠人帮只是一时,要真正改变自己,得靠双拳。 父亲看着他倔强的劲儿,没有阻拦学武,还专门请来舅父教他太极拳,太极拳的推手和套路练得他有些不耐烦,总觉得慢悠悠的动作打不出实效,但那段日子让他明白了“借力打力”的妙处,进了学校后,他又迷上了西洋拳击,直拳、勾拳、上钩拳,练得风生水起,和同学切磋时,他发现西洋拳虽利落,却也有局限,远没有想象中无敌。 他一直在思考,中西拳法能不能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有一次,父亲朋友介绍他给一位武术名家,那位前辈身怀绝技,讲得头头是道,还常讲些神乎其神的“隔空救人”,黄淳梁听多了反倒起疑,心想:武术到底能不能真用在实战?带着这个疑问,他决定甩开花拳绣腿,专注于验证拳脚的实际效果。 正因如此,他在香港各个武馆和街头比武场上频频现身,靠着西洋拳的速度与太极的借力打法,他赢了不少场子,名气渐渐传开,可他自己心里明白,仅靠这点本事,还远谈不上真正的高手,直到那年腊月二十八,他无意间闯进叶问的咏春武馆,命运的齿轮才悄然转动。 那天武馆里只剩几个新学员,资深弟子都已回家过年,黄淳梁一看新手水平一般,忍不住挑衅,结果,他用西洋拳法接连把几人击倒,信心更足,叶问见状,亲自走出来与他过招,两人交手,黄淳梁发觉对方的拳路如迷雾般难以琢磨,每一次进攻都被轻松卸开,步步被逼到墙角,短短几分钟,他败得心服口服。 但黄淳梁可不是轻易服输的人,大年初四,他又一次踏进武馆,这次,叶问安排他和资深弟子叶步青切磋,叶步青身形高大,拳力沉稳,黄淳梁使出浑身解数,仍旧被对方重击得满身淤青,比武结束时,他气喘吁吁,却心里亮堂起来,他终于明白,咏春拳讲究的不是蛮力,而是巧劲和实用。 自那以后,他正式拜叶问为师,投入到咏春拳的学习中,黄淳梁向来求真务实,他学每一招必问“为什么”,每一式都要自己拆解原理,比如摊手,他会反复练习不同角度,观察对方反应;日字冲拳,他拿秒表计时,测试自己的出拳速度和爆发力,这种近乎“科学”的练拳法,让他的水平提升飞快。 三个月后,黄淳梁已不满足于馆内切磋,他开始走访各大武馆,主动挑战不同流派,对上长拳高手,他用咏春贴身短打,步步为营,遇到看不起咏春的师傅,他用桥手一黏一化,让对方措手不及,渐渐地,咏春拳的实战威力在香港武林传开,黄淳梁也被称为“讲手王”。 当然,名气越大,非议也越多,有些人认为他太张扬,不守规矩,有人甚至当面指责他“坏了武林规矩”,但黄淳梁的性格就是这样,喜欢用事实说话,对他来说,武术不是摆样子,而是用来实打实解决问题的,正是这样的态度,让他不断突破自我。 有一次,他在比武中一拳打伤了对手的眼睛,导致对方终身残疾,这件事让他夜不能寐,深感愧疚,自此后,他不再频繁出现在比试场上,而是把更多精力放在传授技艺和整理拳理上,他明白,武术不能只讲胜负,更要讲责任和底线。 随着咏春拳的名声越来越响,叶问武馆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员,那时的香港,武馆林立,洪拳、蔡李佛、白鹤拳等各有拥趸,咏春原本并不显眼,可有了黄淳梁这样的实战派,不少人开始重新认识这门拳法,叶问也常根据他比武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让咏春拳更加注重实用和效率。 1956年,年仅十几岁的李小龙走进叶问武馆,刚开始,他身板瘦弱,动作生硬,黄淳梁观察到李小龙的特点,特地帮他设计了专项训练,着重锻炼他的下盘和出拳速度,李小龙进步惊人,后来更是凭咏春拳打下坚实基础,将中国武术带到世界舞台。 20世纪六十年代,李小龙在影坛崛起,咏春拳一夜之间红遍全球,许多洋人千里迢迢来香港拜师学艺,黄淳梁协助叶问接待外国学员,把咏春拳的原理讲得通俗易懂,此时的咏春拳,已从小众拳种变成世界知名的实战武术。 晚年的黄淳梁,性格愈发沉稳,他不仅教拳,更注重武德修养,强调做人做事要有底线,他认为,练武首先要学会尊重对手,懂得控制情绪和力量,否则再高明的技法也只是莽夫之勇,他还把多年来的切身体会整理成拳谱和笔记,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经验。 1997年初,黄淳梁因病离世,享年六十一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