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教育部禁令之下:罚抄100遍是错的,那乘法口诀还要背吗? 消息一出,家长群里炸

教育部禁令之下:罚抄100遍是错的,那乘法口诀还要背吗? 消息一出,家长群里炸开了锅。教育部的通知说得明明白白:“严禁布置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 大伙儿一边鼓掌,心里也一边打了个问号:这话在理,可到底什么才算“机械重复”?什么才算“惩罚性”? 是不是孩子乘法口诀背不熟,也不能让他多读几遍了? 要搞清楚这事儿,咱得先看看,什么作业是“混账作业”。 有网友透露,他侄子就遇到过。上课和同桌丢了个小纸团,老师罚他把整篇课文抄十遍。那孩子抄到半夜,手腕又酸又痛,边抄边哭,脑子里只剩下委屈和怨恨,课文里写的什么,一个字都没进脑子。 这种作业,目的不是让你学会,而是让你难受。 它跟掌握知识半毛钱关系都没有,纯粹是老师情绪上头的一种惩罚。这种作业,必须坚决抵制,没得商量。 但是,咱们也不能把“重复”这根棍子一棒子打死。 您想啊,孩子学骑车,是不是得摔好几次才能掌握平衡?学游泳,是不是得呛几口水,反复练习划水蹬腿,才能浮起来? 学习知识也是一个理儿。 乘法口诀、汉字笔画、英语音标……这些最基础的东西,就像盖房子要用的砖头。 砖头不够、不结实,房子迟早要塌。适当的、有针对性的重复练习,是为了把这些“砖头”结结实实地砌进孩子的知识体系里,让它变成一种想都不用想就能用出来的本能。 那么,关键的区别到底在哪儿? 我看啊,就在这三点上: 第一,看意图。 老师让孩子重复练习,是为了帮他巩固知识,还是纯粹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前者是负责,后者是偷懒且有害。 第二,看方法。 是把“抄20遍”当成唯一的手段,还是能想出更聪明的办法?比如,把抄词语变成组词比赛,把背古诗变成画画猜诗。智慧的重复是训练,无脑的重复才是折磨。 第三,看“度”。 是经过考虑的、能达到巩固效果的适量练习,还是完全不顾学生死活、不管你会不会都得完成的“海量”作业? 所以,回到开头那个问题:乘法口诀不会背,要不要背? 要背。 但老师和家长得动动脑筋。 对老师来说,能不能别总是干巴巴地命令“背,明天抽查”?能不能设计一些口诀卡片游戏,或者来个“家庭乘法大赛”? 对我们家长来说,看到孩子在做必要的重复练习时,别光催。我们可以陪他一起,用计时挑战、你问我答的方式,把枯燥的过程变得有趣一点。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分辨,孩子面前的那份作业,到底是充满恶意的“惩罚”,还是成长路上必须的“练习”。 教育部的这道禁令,绝不是不让孩子们下功夫。它的良苦用心,是要把孩子们的宝贵时间和精力,从那些毫无营养、只会摧残兴趣的“垃圾作业”中解放出来。 省下罚抄十遍课文的时间,孩子或许能读一本有趣的课外书,或许能到操场上疯跑一阵,或许能发一会儿呆,发展一下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保护好孩子心里那束求知的小火苗,远比让他变成一台抄写机器,重要得多。 教育 分享今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