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初,郑丽文和父亲的合影,一看就是穷人家出来的孩子。 那张照片我见过翻拍版,黑白色调都泛着黄,郑丽文那会儿也就五六岁,穿着洗得发白的小布褂,袖口还缝着补丁,头发扎得歪歪扭扭,手里攥着个缺了角的粗瓷碗。她父亲站在旁边更明显,中山装的肘部磨得发亮,裤脚卷着,露出的袜子破了个洞,脚下是一双快掉底的胶鞋——那年代只有条件好的人家,孩子才穿得起带花纹的衣裳,大人能有双完整的皮鞋。 你别觉得“穷”是随口说的,70年代台湾经济刚起步,普通家庭能吃饱就不错了。那会儿台湾制造业还没起来,失业率高得很,郑丽文父亲据说是在小工厂当临时工,干的是搬钢材的重活,一天工钱才几十块新台币,买袋面粉都得算计着来。照片背景是低矮的铁皮屋,屋顶还压着几块砖头防台风,这种房子在当时的台湾“眷村”或平民区一抓一大把,夏天闷得像蒸笼,下雨还漏雨,跟现在台北的高楼大厦比,简直是两个世界。 郑丽文后来在访谈里提过这张照片,说小时候最大的愿望是“过年能有件新衣服”,可往往是姐姐穿旧的改改给她穿,父亲舍不得给自己买双新鞋,却总把省下来的钱给她买最便宜的铅笔和本子。这种细节太真实了,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她上学时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帮父亲搬货,放学回家还得帮邻居缝补衣服赚点零花钱,这些经历跟她后来在政坛上那种“能扛能拼”的劲儿,其实早有伏笔。 但有意思的是,郑丽文后来对这段“穷日子”的态度变得很微妙。早期她还会说“穷让我知道奋斗的重要”,可后来转投不同阵营,为了迎合某些群体,居然很少提父亲当年的辛苦,甚至有次被问起童年,只含糊说“都是过去的事”。这就有点让人看不懂了——穷不是丢人的事,靠自己打拼改变命运本该是加分项,可她偏偏要藏着掖着,反而显得不真实。 这里得插三个关键知识点,才能看懂这背后的时代背景。第一个是**“70年代台湾经济转型期”,那会儿台湾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当工人,工资低、工作环境差,铁皮屋、临时工是当时底层民众的普遍状态,郑丽文家的情况就是那个时代的缩影。第二个是“台湾眷村文化影响”,很多像郑丽文父亲这样的外来人口,只能住在简陋的眷村,资源匮乏,孩子想改变命运只能靠读书,这也是郑丽文后来拼命考大学的重要原因。第三个是“政治人物的‘身份塑造’”**,很多从底层走出来的政治人物,早期会借“草根经历”拉近距离,可后期为了攀附更高阶层,往往会淡化甚至改写过去,郑丽文的态度转变就是典型例子。 有人说“人往高处走,淡化过去也正常”,可正常不代表合理。父亲用搬钢材的血汗钱供她读书,那段穷日子里的坚韧和努力,本该是她最该珍惜的底色,可她却把这些当成“不愿提及的过往”,反而去迎合那些看不起底层的势力。对比同样从底层出来的人,有的始终记得自己的根,会为普通民众发声,而郑丽文却把“穷出身”当成了需要掩盖的“污点”,这格局一下子就显出来了。 再看那张合影,郑丽文父亲虽然穿得破旧,可腰板挺得很直,眼神里有股不服输的劲儿,那是穷但不卑不亢的样子。反观现在的郑丽文,在镜头前妆容精致、言辞犀利,可说起过去时的闪躲,反而少了当年照片里那种真实的生命力。有时候真想问一句,她现在追求的那些东西,真的比父亲教她的“踏实、坚韧”更重要吗? 穷出身不是原罪,忘本才是。70年代的那张合影,不仅记录了郑丽文的童年,更照出了她后来在人生选择上的偏差——忘了自己从哪来的人,终究很难走得稳、走得远。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