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女性金维映,她是邓公的第二任妻子,在长征途中生下儿子李铁映,却在苏联养病时不幸牺牲。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04年,浙江舟山岱山的一户普通人家迎来了一个女婴,父亲金荣贵守着个快撑不下去的小米店,母亲虞阿英抱着孩子,眼泪掉在粗布襁褓上,这个差点被遗弃的女孩,就是后来被称为“定海女将”的金维映。 六岁那年正赶上灾荒,米店彻底倒了,金维映被送到镇海叔婶家,小小年纪就开始扎纸花、做锡箔,手指很快磨出了茧子。 直到1912年父母在定海站稳脚跟,她才被接回去,进了刚开办的县立女子小学,这个吃过苦的孩子格外珍惜读书机会,成绩一直拔尖,校长沈毅看她是块料,后来还资助她上了宁波女子师范。 毕业后金维映回母校当老师,也是这个时候,她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1919年五四运动时,她在宁波跟着学生队伍上街游行,那股不服输的劲头已经显露出来。 校长沈毅是个进步人士,常带她去上海见革命者,通过这些接触,她认识了瞿秋白、项英这些共产党人,看着那些为了穷苦人连命都不顾的革命者,金维映心里埋下了种子。 1926年11月,22岁的金维映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没过多久,她就和几位同志在定海建立了当地第一个党组织。 那时候正是大革命高潮,她以国民党县党部宣传部长的公开身份作掩护,深入工厂发动工人,到盐场组织盐民。 舟山的盐民被官府和盐霸压榨得喘不过气,她挨家挨户做工作,用一捆筷子的比喻点醒大家:一根筷子轻轻就断,抱成团谁也掰不动,很快她就建起了好几个盐民协会,硬是把盐价提了上去。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金维映被捕入狱,敌人严刑拷打,她咬定自己只是个教书的,什么都没说,家里人变卖家产才把她保出来,出狱后她没有躲避,反而主动要求去上海做地下工作。 那时的上海正笼罩在白色恐怖中,但她毫不畏惧,她在丝厂女工中做工作,教她们识字的同时传播革命思想,1930年还领导了上海100多家丝厂的大罢工。 1931年7月,组织派金维映和邓小平一起去江西中央苏区,为了突破封锁线,两人假扮成留学回国的情侣,一路上从革命理想聊到工作规划,越聊越投机,到了苏区后,在组织撮合下他们结了婚。 金维映先后担任于都、胜利两县的县委书记,成为中央苏区第一位女县委书记,她给工农干部讲政策,组织扩红筹粮,工作干得有声有色,毛主席在全苏大会上都表扬过瑞金的扩红工作。 1933年,因为政治运动的冲击,金维映和邓小平在巨大压力下离了婚,她把所有精力投入工作,调到中央组织部当科长。 1934年长征开始,她是30位女红军之一,一路负责群众工作和照顾女同志,翻雪山时冻得嘴唇发紫,过草地时挖草根煮皮带,她从没掉过队,途中她还帮贺子珍接生,看着孩子被留给老乡,两人抱头痛哭。 到了陕北,金维映继续在组织部工作,后来和李维汉结了婚,1936年她生下儿子李铁映,可革命工作太忙,孩子刚满月就寄养在老乡家,每次去看孩子都要走几十里山路,抱着儿子舍不得撒手。 长期的艰苦斗争把金维映的身体拖垮了,1938年春天,组织安排她去苏联治病,顺便在共产国际党校学习。 临别时她抱着两岁的儿子,眼泪止不住地流:“金金,妈妈去治病,好了就回来陪你,”谁也没想到这会是永别。 在苏联,金维映改名“妮达”,一边治病一边学习,成绩优异还当了学习委员,她常常坐在窗边望着远方,想念祖国和儿子,在信里跟李维汉说等病好了就回去团聚。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她所在的莫斯科近郊医院遭到德军轰炸,37岁的生命永远停在了异国他乡。 多年后邓小平视察于都时,还对身边人说起那位女县委书记,短短一句“就是阿金”,听得出他心中的怀念,李铁映在父亲李维汉的抚养下长大,后来成为国家领导人,始终记得父亲讲的母亲的故事。 金维映这一生,从一个差点被遗弃的女婴,成长为打破无数性别壁垒的革命家,她用实际行动证明,女性在革命中从不逊色于男性。 那些被她组织起来的工人、盐民,那些她走过的长征路,还有那个她来不及看着长大的儿子,都是她留在这片土地上的印记。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澎湃新闻——她们的峥嵘岁月 | “定海女将”金维映的传奇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