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细琢磨起来,挺有意思的。江苏这位出租车司机,把后座变成“移动小超市”,乘客女孩挑了20件东西花了290块,司机全程配合,网友夸他“会做生意”,这背后可不止是“聪明”那么简单。 有网友说,这司机是把“碎片时间”玩明白了。出租车里的十几二十分钟,本来就是乘客放空或刷手机的间隙,他摆上小零食、小玩具、便携用品,等于把这段时间变成了消费场景。还有人觉得,这比硬邦邦的广告强多了——乘客主动挑选,不反感,司机还能多份收入,双赢。但也有不同声音,说“会不会耽误下一位乘客?”“万一东西掉了、弄脏车,算谁的?” 这些担心也不是没道理,毕竟出租车的核心功能是载客,附加服务得有分寸。 我倒觉得,这事儿藏着一层“人与人之间的默契”。女孩愿意在车里慢慢挑,是信任司机不会催;司机耐心等待,是尊重乘客的消费意愿。现在好多服务行业,要么太急着赚钱,推销起来让人反感;要么太冷漠,多一句话都懒得说。但这司机和乘客之间,有种“你方便我,我理解你”的松弛感。 往深了说,这其实是“服务升级”的一种缩影。以前总说“顾客是上帝”,但真要做到,得知道顾客要啥。乘客坐出租车,除了“从A到B”,可能还有“嘴馋想吃点啥”“忘带纸巾想补个货”的小需求。司机把这些需求琢磨透了,在不影响主业的前提下搭个台,既赚了钱,又给乘客留了好印象,这比单纯靠“绕路多收钱”的小聪明高级多了。 当然,这种模式能不能推广,得有边界。不能为了卖东西耽误正事,也不能强迫消费。但核心逻辑是对的——把服务做到别人想不到的细节里,让彼此都舒服。这世上哪有那么多“惊天动地的生意”,多数时候,就是把别人忽略的小事做好,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近了,信任有了,事儿自然就成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