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在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合肥都市圈文旅市场火热在线,人气持续高涨。从科普研学的趣味探索到演艺市场的活力迸发,再到乡村“微度假”的热闹景象,处处洋溢着假日的欢乐氛围。而这背后,是合肥都市圈“铁公水空”四级网络的全面成网,七城交通、文旅的深度融合。高铁30-60分钟“环通”,高速1小时闭环,公交化旅游巴士每日对开,一卡畅行七城享折扣……市民跨城旅游正变得越来越便捷。
交通互联:“铁公水空”全面成网
“现在去六安喝杯茶,去巢湖看个落日,当天来回轻松得很。”经常往返于合肥与六安间的市民王先生感慨道。这得益于合肥都市圈“铁公水空”交通网络的全面升级。
高铁建设使合六、合淮、合芜等市域全部纳入30-60分钟高铁圈,跨城“一日游”“周末游”实现通勤化。公路网络同样突飞猛进,G9912合肥都市圈高速环线东段已通车,西、南段正加速推进,未来将形成“1小时旅游黄金环”。合六南通道、G312快速化、合六叶高速“一高两快”同步投用,成为向西的“科创旅游”主动脉。
更令人惊喜的是,低空观光也已走进现实。肥东白龙机场于2023年开通运营,目前开通有肥东至黄山、芜湖以及到跨省镇江的航线;肥西官亭、长丰下塘2座通用机场正在建设当中。未来建成一批通用机场,打造低空旅游航线,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航空旅游选择。
作为引江济淮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淮运河于2023年通航,未来江淮运河沿线景区还将规划建设邮轮港口码头,进一步丰富水上旅游体验。
服务一体:七城互通一卡畅游
合肥都市圈是长三角城市群五大都市圈之一,覆盖合肥市、淮南市、六安市、滁州市、芜湖市、马鞍山市、蚌埠市全域及桐城市、无为市等县级市。近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合肥都市圈”纳入国家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标志着该区域正式跻身国家级综合改革试验平台。
服务一体化是合肥都市圈文旅融合的另一大亮点。记者了解到,自2023年10月起,七城公交、地铁全面接入“合肥通·都市圈卡”,异地享本地折扣。2024年3月,合肥都市圈首发“文旅一卡通”,多个景区5-8折畅玩。政务互通方面,长三角“一网通办”专区上线文旅审批,导游证、旅行社备案实现“异地代收、属地审批、证照邮寄”,办理时间从7天压缩至3天。
交通的便利直接催生了丰富的旅游产品。如今,“科学岛—中国声谷—大科学装置区—三河古镇—天柱山—大别山”这条科创+生态+文化精品线路一票串连,上线即热销。公交化旅游巴士更是开启了“快进慢游”新模式。合肥至桐城、舒城、霍邱、寿县、定远的直通车每日对开,一卡通乘、多日有效。绿道、骑行道、风景道“三网”并行,让游客能够随心所欲地慢下来、玩进去。
目前,合肥都市圈已打造三条省级旅游风景道:合肥市庐江县“庐南川藏线”旅游风景道,江淮分水岭风景道·滁州江淮岭脊线,六安市金安区“九十里山水画廊”旅游风景道。
多元业态:构建旅游消费新体系
在“双循环”与消费升级双重背景下,合肥旅游圈以制度创新、场景创新与运营创新为突破口,系统构建多元融合路径。
商文旅让街区“活”起来。合肥以国家级罍街、淮河路步行街为样板,推动老城区微改造、精提升;康养+旅游让温泉“沸”起来。合肥整合半汤、汤池等温泉资源,建设智慧温泉度假集群;体文旅让山水“动”起来。合肥依托大别山、环巢湖、江淮运河,布局登山、攀岩、漂流等赛事。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蜀山的文旅实践成为合肥都市圈文旅融合升级的一个缩影。过一个“科里科气”的假期,是许多亲子家庭和年轻游客的共同选择。合肥市科技馆(黄山路馆)迎来了参观高峰。展厅内,各种新奇展品和互动实验前围满了充满好奇的孩子。位于金大地东西街的机遇时空X-META全感VR乐园,凭借跨次元的沉浸式体验,成为年轻群体追逐新潮的聚集地。这种深度融合文化IP与尖端科技的创新业态,不仅满足了年轻人对个性化、互动性消费的追求,也为假日文旅消费开辟了充满想象力的新空间。
演艺经济“热”力四射,点燃城市消费激情。“为一场演出去奔赴一座城”正成为年轻消费群体的假日新潮流。以演唱会、音乐节、舞台剧为代表的演艺市场,以其强大的集聚效应,成为拉动假日消费的强力引擎。“演艺经济的蓬勃发展,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也显著带动了‘夜经济’的活跃。”合肥市蜀山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周边游同样受到热捧。从合肥城区出发,仅需半小时车程,一幅恬静的田园画卷便在蜀山区小庙镇徐徐展开。独特的田园风光与丰富业态,成为市民游客放松身心、亲近自然的“微度假”首选地。
未来规划:“一湖一山一河”串联发展
在规划层面,合肥都市圈正通过交通连接、景观打造和功能布局,将“一湖(巢湖)一山(大别山)一河(江淮运河)”等分散的景点串成一条条美丽的风景线。
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江淮运河百里画廊的规划建设,将体现“风景画廊、生态绿廊、经济走廊”的多重价值。以“世界水桥”、“运河舞台”、“科创之洲”、“运河印记”、“派上水岸”和“河湖胜境”六大核心景区为示范引领,共同构成百里画廊的主体框架。同时,以运河为主脉,构建“1干12支”的蓝绿生态骨架,联通运河与沿线12条水系,串联周边9万亩绿色生态空间,形成连续的绿色走廊。
依托未来大科学城等前沿科技创新资源,合肥正谋划建设未来科技旅游项目,致力于打造全球前沿科技旅游目的地。同时,通过骆岗公园、滨湖岸线等国际品质会客厅的打造,以及大蜀山、南淝河周边超高密度交往空间的营造,合肥旨在以场景提升对创新型企业和人才的吸引力,牵引传统文旅休闲与科技创新功能高度耦合。文旅融合的快车正驶向更远的未来。
大皖新闻记者刘旸